张祖越: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引导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7-29 13: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军”,把网络空间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场域,深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其思想行为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因此,深入剖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进而探究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是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交互性。新媒体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也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体验。第二,海量性。新媒体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依靠其海量的容量和无时间限制的特点,为社会受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第三,即时性。新媒体以高密度和即时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满足了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快的需求,从而实现了更优的信息传播效果。无论是突发新闻、实时事件,还是日常交流,新媒体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影响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媒体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推动信息传播方式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互动的学习环境,并对其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式,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第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往往难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和需求不匹配。然而,新媒体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以及广泛的学习资源,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新媒体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和学术研究,帮助大学生在认知上取得突破,促进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念。第二,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能够轻松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种跨界的交往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其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讨论和互动的机会,满足了其个性化的社交需求。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显著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并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观念等,但同时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第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负面内容,面对新媒体环境中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辨别其真伪,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导致其道德意识缺乏、社会正义感下降、个人责任感薄弱,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在新媒体环境下,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商品营销推广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广告的影响,使其在没有考虑自身经济状况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消费,频繁购买奢侈品、时尚服饰、名牌鞋包以及高端电子产品等。另外,随着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支付宝的花呗、借呗服务,使用信用卡,甚至通过网络平台借款来实现超前消费。第三,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获取的信息通常是碎片化的,其信息的获取不同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主要依靠多元化的感官体验,更倾向于通过快速浏览来获取信息,而非深入阅读和思考,这种方式会制约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引导策略

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大学生群体时,应遵循“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和教育计划,帮助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实现转变和提升。

与时俱进: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点,改进教育引导方法

高校应从学生诉求出发,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方式的选择既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发挥以往经验优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大学生打造优质的学习条件和学术氛围,激励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探索,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二是要选择性地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通过轻松愉快、富有创意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这种方法强调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普遍性指导转变为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自我成长,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水平,引导其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通过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全面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本质等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此外,在日常的网络使用中,要引导大学生有选择地浏览和分享信息,在虚拟网络中注意个人言行,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

虚实结合:以新媒体为工具,探索教育引导新领域

针对当前形势,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把握思想教育的新机遇,掌握主流数字化媒体并开发多样化的教育载体。一方面,加强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需求,创建既有吸引力又能提供正面引导的在线教育环境;参照新媒体环境中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断完善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建设,开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双向即时互动;同时,还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宣传大学生典范形象,充分展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改进校园网络管理与运行机制,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确立清晰的网络管理责任体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执行。建立并不断优化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敏感话题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舆论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校园信息的畅通与共享。对于涉及国家重大政策、社会安全、学校形象、学生利益等关键议题,要及时开展舆论监督和正面引导,为大学生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网络环境的和谐统一。

知行合一:以实践为基石,提升教育引导实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注重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理论教育的课外延伸,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现知行合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构建“满足社会需求、彰显学科特色、适应个性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实践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价值引领。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通过调研、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倾听民情、了解民意,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深刻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提高其思想认识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内生动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与国家重大节日、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激发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助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需要结合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策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张祖越,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