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供给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4-07-31 12:09

  □杜曼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契合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作为能够激发和释放生产资料活力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要素体系中最具能动性的核心要素。新质人才的有效供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关键所在。

  锚定新质人才培育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管人才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坚持与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为新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定盘星”“主心骨”和“指南针”。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重点是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根本职责。宏观上把控。要系统谋划新质人才发展的全局工作、科学制定新质人才发展的远景规划、合理设定新质人才建设的短期目标、统筹开发各个方面的新质人才资源等。政策上保障。要通过完善领导人才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建立集聚优秀人才到新质生产力发展事业中来的政策机制。协调上作为。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广泛调动各方资源力量,打通新质人才队伍建设的堵点难点,形成多元主体齐抓共管的新质人才培育合力。服务上到位。要通过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搭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广阔舞台,为新质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

  党管人才的根本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加强对新质人才建设工作的政治引领,激发与增强新质人才对国家的使命感、认同感、责任感,鼓励与引导各领域人才将研究成果写在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时代篇章中。

  聚焦新质人才培育的重点内容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异军突起,并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地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究其根本,新质生产力正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以乘数效应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效率、以融合效应改变要素之间的比例和组合结构而引致的新一轮生产力跃迁。

  因此,着力提升数字素养便成了新质人才培育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型构数字化思维。引导劳动者认识数字化的本质、价值和发展规律,了解数字技术的生成机理与运作逻辑,建立借助数字技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提高数字化技能。通过培训,使劳动者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获取、分析和转化所需数据和信息,合法合规地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在线协作,学会甄别与防御数字环境中的风险与威胁等,以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大幅跃升。善于数字化创新。激励劳动者使用数字技术在整合现有知识体系和数字资源基础上,创建新内容、发现新需求、开发新产品,以致在此基础上攻关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由此,培育出集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能、数字化创新于一体的高水平新质人才,使其不仅能够适应数字化、驾驭数字化,还能够引领数字化,进而不断将数字技术蕴藏的丰厚势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能。

  巩固新质人才培育的主要渠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为此,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优化学科专业建设。适当调整学科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内涵提升,鼓励基础学科专业深化拓展、自由探索,增添涵盖新兴领域与前沿研究的新课程,促进学科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支撑、交叉融合,从而增强学科专业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性和更具服务新质领域的战略性与精准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科教融汇、创新产教融合,积极引入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探索实施“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攻关机制、“专业基金”产业孵化模式、“项目经理制”研发模式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践方式,全面促进教育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机衔接、联动发展,培育一批熟练掌握和使用新型劳动资料的应用型新质人才。

  筑牢新质人才培育的关键保障

  定位清晰、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激发人才内生动力、释放人才效能、实现人才价值的关键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要通过有效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新质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建构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培育体系。在因材施教、因人而育中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提供全面的培养和发展机会,在全方位、多角度、先进科学的培养路径中实现人力资本由量到质的提升转变,从而为自主培育高质量新质人才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开辟来华全链条政策通道、建立国际人才资源对接平台等措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全球人才要素,靶向引进紧缺型的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局面。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使用工作机制。要彻底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旧标准,形成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新标向,让各类新质人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破除人才资本流动的制度性壁垒。要通过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健全人才流动服务体系等措施,建构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有序的人才流动格局。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