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浩:领导干部应学习《道德经》中“水”的品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8-02 09:37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水”具有利生不争、柔韧处下等特性,“水”的这些特性接近于“道”。领导干部在为人处世方面应效法“水”的品格,克己奉公,不居功自傲,柔和包容,谦和自然,这样才能赢得下属尊重。“水”具有变动不居、顺其自然的特性,领导干部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增强动态管理的能力,以变化发展和创新求实的观念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把握局势,把事情做得更加圆满。

关键词:水;守柔;顺其自然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而“道”无形无象,“道”不可道,但又必须通过言说让人们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只能借助有形事物对之进行描述。老子采取意象性的表达方式,即选用“水”这一具体事物揭示“道”的特性。“水”的特性最符合“道”,“水”是理解“道”的门径。在老子看来,“水”具有善德、谦德、柔德和顺德,做人要像水一样,具有上善之德。

一、善德

《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的美德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也就是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让万物更好地存活。自然界中的水具有生养和滋润万物的特性,近似于上天之德。老子指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8章》)万物靠水生长,因水自然而然地繁衍生息。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利生万物,给所到之处带来生机。与人们力争上游、不甘居后不同,“水”不与万物争利,总是流向低洼之处,同时又“利”万物,滋养万物。在“利万物”层面,“水”与“道”相通,水之“善”合于道。“道”像“水”一样,生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

水造福万物、泽及万物,却甘于卑下,不与万物相争,这种不争的品德可以作为人们处世的智慧,那就是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9章),“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8章),不争名夺利,才能够保全自身。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应效仿水的“为而不争”精神,积极奉献聪明才智,为员工谋福利,不与员工争利,如此才契合于“道”,这实际上是牺牲小我利益、成就单位整体利益的表现。整个单位的成绩突出了,领导的地位也就得以彰显。利人而不自利,谦恭卑下而不争强好胜,才能够达到“不争而善胜”(《道德经》73章)的客观效果,就像老子指出的那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66章)。

二、柔德

老子崇尚柔弱,并从自然现象中得出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他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76章)。水的厉害之处在于虽然柔弱却无坚不摧,可以冲破任何壁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78章)。水能够流向任何低洼之处,能屈能伸,顺势而为,所以能够胜过刚强之物。只有学习领悟并践行水的品德,才能够做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水虽柔弱,却能胜过刚强之物,原因在于柔弱的事物充满生机和活力,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和能量,遇到任何阻力都不退却,坚韧不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43章)。而刚强的事物则趋于灭亡,“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76章)。老子所谓的柔弱实际上是“守柔”,即忍耐低调,含藏收敛,不逞强好胜,具有韧性,是柔韧而不是软弱,因此能够胜过刚强之物,正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23章)。领导干部在为人处世中应学习领悟“水”的柔德,以涓涓细流式的态度待人处世,在工作中保持坚韧不拔的韧性,从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谦德

领导干部应该学习水的避高趋下的智慧和品格,拥有谦卑、谦下的品格和心态,不自夸自傲,“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67章),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下属和员工,勇于承担责任,挑起重担,如此才能够赢得下属尊重,齐心协力攻克难关,就像老子所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66章),“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德经》68章)。有些领导总是夸夸其谈,锋芒毕露,处处显示才能,争强好胜,殊不知,这往往挫伤下属能动性。真正有内涵和本领的人往往淡泊沉静,“澹兮其若海”(《道德经》20章),像大海一样深厚,沉着冷静,处乱不惊。

具有包容精神的人才能够领导别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老子》66章)。江海处下,所以能让百川峡谷归附,领导干部应该像大江大海一样,容纳百川,接纳不同类型及性格的人,团结每一位员工,特别要敢于任用强于自己的人,勇于接受民众批评与诘难,这样才能够汇集人才,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对待合作者应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形成“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局面。水之所以能够以卑胜高、以弱胜强,原因就在于“处众人之所恶”,与“道”接近,“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34章)。

四、顺德

老子认为,“道”是所有事物的根源(“万物之宗”),创生万物,并进而蓄养和培育万物,“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32章),“道”是天下的根基,就像川谷是江海的源头。“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即自然性之意,而非自然界或具体的自然之物。万事万物顺其自然之性,自然生长,自然灭亡。不违背“道”就是不过多干涉事物的自然之性,让事物保持其本有状态,顺势而为。“水”是“道”的体现,水的特性接近于“道”,考察了“水”的特性,便更易理解“道”的存在方式。

“水”的自然特性之一是变化性和流动性,能够根据具体环境流向任何之处。“道”是像水一样流动性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作为领导干部,要以“道”行事,增强动态管理的能力,以变化、创新的心态对待人、事、物,适应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增强应变能力,在动态和变化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体地说,就是要像水一样顺其自然,因时因地而动,时机不成熟时就缓一缓,条件具备时要善于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动善时”。

水无常形,以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身。领导也要像水一样,因时因地而变化,特别应以百姓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自身努力的方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49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2章)无论成就了任何事情,都不居功自傲,不自吹自擂,始终保持谦虚态度,才能够争取到人心,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总之,老子以“水”设喻,用以说明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则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形象深刻。水的品格最接近于“道”,领导干部应学习领悟水的德性,像水一样助长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像水一样容纳百川,深厚沉静;像水一样含藏收敛而又坚韧不拔;像水一样顺应自然之道,因时因地而动,应时而止,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志浩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老庄哲学及现代价值研究”(24A1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