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遵循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8-06 09:20

据新华社5月11日消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和制胜法宝。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六个必须坚持”,将其贯穿、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任务目标,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国家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国兴党的根本所在。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使命。思政课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青年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能动性,立足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服务他们的成长。思政课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了解新时代青年学生所思所盼,帮助他们练就过硬本领,引导他们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广阔天地中去,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伟大人生。

夯实思政课的精神底气,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019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我们有开好思政课的精神底气: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就的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力量。夯实思政课的精神底气,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自信自立的大先生,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其次引导大学生做自信自立的中国人,让学生感悟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他们在反思和比较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加强和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守方向之正、育人之正,创内容之新、形式之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内容而言,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就形式而言,遵循青年成长的一般规律和思政课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借鉴思政课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接青年大学生的理论需求,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变“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采用“问题链”“启发式”“研讨法”等多维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交流,依托互联网手段、新媒体平台,以开阔的视野、精准的内容剖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入脑”“入心”。

确保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效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回答青春之问、人生之问、时代之问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学坚持问题导向,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一是发现当代大学生所关注和关切的问题,二是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倾向,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真正讲到学生的“心坎儿”上。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和破解问题。一是针对学生关注关切的问题和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管正面或负面),要积极回应、真诚解答,通过讨论、启发,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中找到解决方案,得到正确结论,从而使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丰富、活跃的思想争鸣。二是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精准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反馈,以改进或创新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想学、好学和乐学。

健全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高校思政课是一个不同层级、不同方面有机联系的大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推进一体化、打好组合拳,健全学校社会育人机制。首先,高校思政课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全局,在做好每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定位,合理安排课程,提高课程之间的协同性。其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根据青少年认识特点,明确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加强各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再次,还需要社会、学校发挥特定的育人功效组成教育合力,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校史资源等社会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二是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学习、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三是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妥善处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确保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

拓展思政课教学的世界视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着眼于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视野和使命担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跳出小圈子”,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批判鉴别中帮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一是坚定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理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吸收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国外优秀文化,鼓励青年学生与世界各国青年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努力把共同的地球家园建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

【作者:刘锐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资助项目“‘四史’教育背景下‘史·论·著’三位一体的‘原理’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河南理工大学2024年度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