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打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枢纽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4-08-09 09:40

  □贺卫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也强调,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河南要抢抓机遇,在区域板块梯度衔接、协同发力中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枢纽,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河南应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仅中部地区就拥有700多所高校、8.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依托“两城一谷”和省实验室体系,加强对区域创新资源的统筹利用。推动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豫进行创新成果转化和落户发展,吸引区域内一流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豫建立产品技术展示和转移推广中心;吸引区域内科创园、孵化器等在豫建设“飞地园区”,促进技术在豫集中转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武汉、合肥、西安等城市规划建设“反向科创飞地”、设立研发分支机构等,链接当地高端创新资源。

  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人才集中区,高技能人才达3000万人以上。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发展平台、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以政府产业基金和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为依托,建立盈利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吸引区域内优秀人才和团队来豫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吸引区域内高校师生进站开展协同研发;探索实施科学的人才评价、考核和薪酬制度,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模式。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办法(试行)》,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链合;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垂直细分产业联盟,促进相关产业链中小企业分工协同、抱团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河南应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具有本地比较优势、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速传统产业新技术改造。依托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创新资源优势,推动建立跨区域的研发服务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放大科技创新效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抢滩占先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郑开科创走廊与长三角G60、光谷、湘江西岸、赣江两岸等科创走廊及“晋创谷”合作对接,学习借鉴武汉、合肥、济南、长沙等地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核心算法研究,与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结合,推动新兴产业多业态发展。

  选准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科学、前沿新材料等六大重点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建立跨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省际协调推进机制,鼓励各地立足省域实际,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错位发展;围绕数字产业发展要求,聚焦数字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强化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关键数字技术优势,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

  市场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河南应以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全面落实《河南省支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完善交通物流、公共设施、商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推动构建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跨区域物流网络运营能力;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冷链物流储运销标准,健全从生产、检测、存储、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的所有环节标准体系,形成互认互通共享机制;总结《“中部地区标准化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协议》运行经验,推动建立跨区域的物流联盟,深化物流合作,实现物流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

  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加强与其他省区商务协同,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妨碍要素流通、公平竞争、造成市场分割的“土政策”,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推动签署畅通商品流通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区域商贸合作机制,扩大在市场规则、商贸流通体系、农产品产销协作、市场消费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加快发展新兴要素市场。新兴要素市场包括知识产权市场、数据市场、碳市场等,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建立跨区域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动建立跨区域的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数据社会化应用试点,推动区域数据开放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建立跨区域支持各类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合作机制,加强跨区域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碳市场。

  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南应强化政策保障,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撑。

  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以商事制度为突破口的“放管服”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干预;开展跨区域的联合清除行动,重点清除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市场壁垒,畅通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通道。

  健全区域合作发展政策机制。推动建立省(区)际技术市场、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等合作机制,推进要素跨区域转移流动;完善组织保障、利益协调、激励约束、信息共享等机制,深化区域政策协作;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为,加强区域政策与各省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等政策的衔接配合,推进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构建“立体化”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省际会商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间交流合作,建立跨省城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和市级会商机制,加强城市间合作联动;推动建立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探索都市圈在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治理,推动都市圈联动和一体化发展。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