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视域下优化涉企服务路径探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8-09 13:27

[摘要]一流营商环境需要高质量服务作为支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服务体系。为此,可通过技术嵌入、信息化及社会多元参与等方式不断升级公共服务可及性,可通过数字政府建设、菜单式服务等措施提升政务服务便捷性,可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惠企政策落地、配套设施建设等举措夯实要素保障服务恰适性。

[关键词]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公共服务;政务服务

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进“简政放权”、落实“放管结合”,更要做好“优化服务”,高质量服务供给是企业主体健康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健全服务体系,既要着眼于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也要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更要不断增强要素保障服务的建设,持续夯实服务回应性,满足高质量服务需求。

一、强化服务可及性,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是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治理机制,使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恰适,要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化建设,着力于均衡性、可及性、制度化、标准化,强化法治保障和多元协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一)增强基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一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一方面,要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养老、社区体育、社区文化等便民站点及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多渠道、多形式夯实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满足公众普遍性公共服务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人口特征,重点优化卫生、文化等服务点布局,完善医疗、养老、商业等配套覆盖程度。

二是注重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供给。一方面,要关注群众实际需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让公众能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社区资源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和可及的前提与保障,这一因素影响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选择空间和可获得性。因此,要着力建好社区紧贴型服务网络,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 

三是加强对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完善特殊人群救助机制,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提高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力度,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和残疾人帮扶,加大对特殊老人照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险和优抚制度,健全居民养老金调整机制,适时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同时,要提升对困难人群的救助力度,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事件发生率。

(二)以信息化推动服务更加均等可及

网络时代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思维、新业态、新融合层出不穷。单一力量,无论从人力、资金、物力到技术等方面都难以胜任公共服务创新供给的要求,无法满足公众差异化、个性化公共服务需求,需要借助各方资源跨界协作。

一是搭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共享信息平台。一方面,要整合资源,提升医疗、养老、就业、教育、文化等领域高频政务事项网上、掌上办理便捷度。另一方面,要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在政务事项办理中的特殊困难,加强技术开发,为这类群体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解决数字化时代,特殊人群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保障各类群体基本需要。

二是打造网络化形态的创新合作联盟。“互联网+”助推下的共享经济模式倡导的是异业联盟、异业合作,这与“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创新思路不谋而合,可借鉴异业合作模式,在城市社区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联动(O2O)的创新合作联盟生态圈。通过整合社区公共服务全产业链,将运营商、教育业、医疗业、互联网巨头等纳入其中,以平台共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励创新、合作共赢为宗旨,紧密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搭建依托互联网的供给与需求对接平台。

三是创新技术应用,畅通公共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数据分析,找准公共服务供给的难点、痛点、堵点,解码群众需求,从“用数据说话”到“用数据决策”,从静态的、被动的服务供给向动态的、主动的服务识别转变,让公共服务供给有温度。另一方面,可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共识机制。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和信用共识等技术特性有助于破解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的梗阻问题。

(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一是主体上,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当前社会组织整体发育态势良好,但仍面临专业能力弱、总体规模小等问题。解决社会组织能力困境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双向发力。一方面,各地要完善培育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创造适宜其成长的环境,通过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要不断精进业务,完善内部治理,专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提升服务承接能力。

二是模式上,可采用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抵用券等形式,在养老、住房、康养、技能培训、就业支持等领域开展公私合作,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可及性提升。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好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工具功用,坚持需求导向,完善购买流程、程序,让有资质、有活力、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供给功能,构建起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管理上,强化服务质量监督和效率。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提升财政绩效,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时与随机相结合、日常监管与多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过程监管,确保公共服务质量。此外,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购买内容及时调整和优化。

二、增强服务便捷性,提升政务服务协同效能

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形势下,广大市场主体对政务服务的需求也在转变,对政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政府应着力需求与业务、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一)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信息跨部门高效共享

一是着力加强数字软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除加快“云、网、数、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外,还应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薄弱县区完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应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开放共享安全,打破数据壁垒的同时,填补地区间信息发展鸿沟。

二是健全跨界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以“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为原则,破除“信息孤岛”,提升衔接无缝隙水平,力争上下联动、一体落实、高效运转。另一方面,要推动相关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应进尽进、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目标。

三是优化再造政务办事流程。一方面,要推动高频政务服务在线“跨省通办”,强化数据跨省共享应用。另一方面,要推行企业办事“一照通办”,按需组合“一次申办”,智能导引“一表申请”,并联审批“一键分办”。同时,要做好部门间数据资源的匹配、对接与开发,打造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等数字化工作场景。

(二)坚持问题导向,健全“菜单式”兜底服务机制

一是强化“接诉即办”。要聚焦涉企问题高效精准化解,全面开展跨部门协同的“有诉即办”诉求响应工作。同时,在政务服务领域,应探索从“民呼政应”到“未呼先应”的超越之道,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更具回应力的服务供给。

二是建立“营商台账”。一方面,可探索构建诉求“问题受理‘入账’—分类处置‘理账’—精准化解‘结账’”全流程闭环处置模式。另一方面,可跨部门组成“营商工作室”,履行诉求交办、跟踪问效等职能,实行企业诉求“一账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营商工作体系。

三是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精准分析与画像,为市场主体提供“订制式、模块化、个性化”政务服务套餐,拓展服务从“一件事”到“一类事”、“某个点”到“整个面”、“单环节”到“全链条”,为企业提供享政策、提诉求、查信用、找中介、招人才等主题特色服务,形成增值服务事项,叠加企业高频服务新场景。

(三)强化基层服务水平,补齐基层政务服务短板

一是充实基层服务力量。将更多的人员编制向基层和一线服务窗口转隶,确保基层服务有人、有财、有专业支撑。通过政府引导,跨界融合市场、社会涉企服务资源,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中介机构、产业平台运营商等服务机构参与,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与应用。

二是探索在乡镇(街道)建立“政务服务党建联盟”,同时探索利用银行、邮政、运营商的网点,构建“政银合作”“政邮合作”模式,实现“就近可办”“多点能办”,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三是加强基层政务数据治理。不少市场主体成长于基层,县、乡等基层政府的政务服务水平直接影响企业体验感和办事便捷度。优化营商环境,要特别关注基层政务服务,注重解决基层数据孤岛、数据垄断、数据失真等问题,促进基层政务服务数据从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化。

三、紧扣服务恰适性,夯实涉企要素资源保障

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要素资源支持。地方政府要在要素配置中更好发挥作用,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通过政策调节、减少负外部性等行为组合,结合市场主体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构建“要素账簿”,以针对性、精准性、适配性、效率性的要素供给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要。

(一)提升要素保障针对性,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着力化解融资难点。一方面,可通过建立企业融资需求工作台账,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畅通银企间融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应更好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创新产品、拓展业务,探索以动产融资、信用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更多方式助力企业发展。

二是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一方面,应完善地方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抵押物范围,探索将排污权、水权等纳入抵质可押物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顾问制度,制定更为完善的融资政策。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一方面,要探索推进“政采贷”“税易贷”等业务,丰富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完善“投担联动”融资服务,依托金融增信、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融资服务。同时,要不断完善地方信用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相关部门向银行、保险等机构提供接入服务的工作机制。

(二)提升要素落地精准性,推动惠企政策免审即享

一是破解惠企政策“棚架”问题。要推动惠企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落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做好政策“颗粒化”拆解和“敲门行动”工作。一方面,可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惠企政策落实,完善企业信息与政策要素精准匹配机制,实现“政策找企、精准对接、应享尽享、免审即享”更好落地。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发布、解读、兑现、查询、投诉一体化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平台建设,建立企业“免审即享”政策清单动态更新机制。

二是推动政策兑现业务流程再造。一方面,要精简兑现手续、流程,探索引入容缺受理和信用监管等方式,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惠企政策“免审即享”相关资金保障,畅通资金拨付方式,结合预算安排和实际情况,做好额度调整和据实清算工作,确保资金兑现及时。

三是组建适当专班。通过惠企政策梳理专班、平台专班、资金监管专班等建设,系统梳理惠企政策与办事指南相关服务清单,实现由“企业申报、审核审批、政策兑现”被动服务模式,向“政策筛选、自动匹配、企业确认、快速即享”主动服务模式转变。

(三)提升要素保障适配性,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优化企业经营业态。一方面聚焦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不断完善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支持,对企业研发平台升级为国家级的企业、市(县)级领军型企业和培育实施重大创新项目的企业,应落实相关补贴。另一方面,要着力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土地、租金、税费、融资、物流、人工、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增强营商环境优化的企业体验。

二是加强产业园区相关配套建设。以基础先行、功能提升、环境优化为路径,加快管网、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一方面,要注重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优惠政策,吸引餐饮、住宿、商超等商户入住园区,满足园区工作人员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提升相关配套服务水平。围绕电网支撑、物流运输、用水保障、应急管理、污染防治、管网配套、通信设施等方面,推进配套力度,提升相关产业园区的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承载力。

(四)注重要素供给效率性,构建更优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一是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要素有利于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促进技术升级,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通过提高数据挖掘水平与提升资本和技术效率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数据运营机制,搭建数据运营服务平台,着力推进企业登记管理、交通运输等数据投入运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等市场运营体系建设。探索数据资产化服务,完善个人信息授权使用制度,健全大数据分析、交易的禁止清单建设。

二是加强资源环境市场建设。一方面,可探索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电力辅助市场。另一方面,要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机制,完善绿色核算体系建设。此外,还要完善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建设,探索推进市场主体除名制度实施,释放字号、商号等资源潜力。

三是维护竞争公平、公正性。一方面,要常态化治理招投标领域相关活动,完善招投标计划信息提前发布制度,不断优化招投标流程,推动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在招投标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招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专项整治市场主体反馈的各类突出问题,及时识别招投标领域存在的风险点,严肃查处各种损害公平公正、侵害市场主体权益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

【作者:白志华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