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牌阵:古老战争阵法的非遗传承
藤牌阵,亦称打藤牌,是我国一种源自古代的实战型技击项目,以巨大的威力、攻防兼备的特点和变化莫测的战术而著称。然而,如今这种技艺仅存于我国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目前,健在的藤牌阵传承人仅有3名,平均年龄80岁,年事已高。继承人不仅人数较少,而且战术、技法生疏,动作生硬、简单化,阵法不整,竞技水平日益下降。藤牌阵的传承已告濒危,亟待抢救和保护。2006年,沙河藤牌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学习藤牌阵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的东方阵法。
一、藤牌阵的起源及传说
史料中多将藤牌阵与岳飞相联系,如《夜航船》卷十·兵刑部云:“舜制匕首,黄帝制云梯……岳飞制藤牌,殷盘庚制烽燧告警。”明确指出是岳飞创制了藤牌,《皇朝经世文编》卷七十七兵法下也提到:“藤牌盖昉岳忠武麻札刀遗制而为之者也。”提出藤牌是根据岳飞的遗愿和特定的传统样式来制作的。
而在民间传说中,藤牌阵是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传入民间的。据说,在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军队在从北京败退南下的过程中,有一名士兵悄悄逃离了军队,隐居在河北十里铺村。为了保护村庄和村民的安全,他在村里传授了一种名为藤牌阵的防御技艺,并留下了“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严格规定。三百多年过去了,十里铺村的村民们一直遵循着这一传统,将藤牌阵一代代传承下来。到目前为止,藤牌阵已经传承了十二代,村里经常练习这一技艺的人数超过了两百人。
二、藤牌阵的组成部分及阵法
藤牌,顾名思义,是用藤篾做成的盾牌,轻便坚韧,既能抵御刀剑攻击,又能有效防止箭矢。藤牌阵中的藤牌,有单层藤牌和双层藤牌之分,而且不仅仅只用藤篾,为了增加坚固性,可往藤篾中加一层或两层旧绵,使藤牌更加坚固耐用。若再用桐油浸透,便可使其刀箭不入。如果在双层藤牌中夹以牛皮,复用水浸透,更可以抵御火枪。
拿藤牌的人称为“藤牌手”或“藤牌兵”,藤牌手需选择有胆勇、气力轻足、便捷骨柔、少壮便健、手足未硬者,胆小、笨重、高龄不健壮、身体僵硬之人则不适合做藤牌手,可见对参与藤牌阵的人选要求是较高的。使用藤牌时,“试藤牌,先令自舞,试其遮蔽活动之法。务要藏身不见,及虽藏闭,而目犹向外视敌,又能管脚下为妙。”这是说使用藤牌时,首先自己挥舞它,测试其遮挡和活动的方法,务必做到隐藏身体不被看见,即使藏得很好,也要让眼睛能够向外观察敌人,同时还要注意脚下的动作,这样才是最好的。
在实战中,藤牌阵以其变化无穷的阵法和极大的灵活性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主要的阵法包括一字长蛇阵、八卦连环阵、梅花五方阵、四门迷魂阵、八门穿心阵等,每种阵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优势。根据不同的实战需求,藤牌阵的规模可大可小,无论是小规模的冲突还是大规模的战役,都能根据阵法进行有效的布置。这种多样性使得藤牌阵在古代战场上被广泛使用,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藤牌阵仅有藤牌是不够的,在战斗中,大刀和标枪是配合藤牌战斗的重要武器。《纪效新书》卷之六·比较武艺赏罚篇第六提到:“凡藤牌,要坚大轻,遮一身。每人长刀一把,弃枪(标枪)三支。藤牌无弃枪,如无牌同。盖长短势绝,急不能入,须用弃枪诱之,使彼一顾,则藤牌乘隙径入矣。”这就把藤牌战斗的精髓讲了出来,藤牌要坚固、大并轻盈,能够遮住一个人的身体。如果藤牌不够大,那么临敌时则可能遇到“不足遮蔽矢石”的窘境。战斗时,每个藤牌手携带一把长刀、三支标枪。使用藤牌战斗时,如果不带标枪,便无法主动进攻,就同没有藤牌是一样的,只能被动挨打,最后只能失败。在运用藤牌阵时,乐器是另一种不可或缺的武器,战鼓、大锣、大铙、镲等乐器既有助威的作用,也有指挥的功能。“闻鼓则聚,闻金则散”,藤牌手们听到鼓响就聚集起来,听到敲锣就散开阵型。
《皇朝经世文编》中记载了藤牌阵的精髓在于阵型的灵活变化:“翻阅藤牌旧阵图,其第八图曰:聚守散杀……分合不常,闻鼓则聚,闻金则散。敌兵至则声金,一军分为数十簇。敌人随而分兵,则又鼓而聚之。倏忽之间,分合数变,敌人失措。然后纵击之,以此辄胜。” 通过鼓、锣等乐器的指挥,藤牌阵能够快速切换不同的阵型,既能有效防御敌人的攻击,又能寻找机会进行反击。现今华侨博物院保存的《山东兖州镇標营藤牌阵图》也为后人提供了详细的藤牌阵阵法图解。
三、藤牌阵在战斗中的应用
藤牌阵因其强大的威力和战斗力,在古代战斗中被频繁使用。《纪效新书》卷十五·布城诸器图说篇中记载,藤牌阵能够使众人整齐地前进和停止,遮蔽人群,鼓舞士气,前进时如同坚固的城墙,撤退时如同疾风骤雨。这种独特的战术使得藤牌阵在战场上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练兵实纪》杂集卷二·储练通论中记载,在对抗南方倭寇时,藤牌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藤牌手们使用藤牌保护自身,同时配合其他武器,如狼筅、钯、棍等,有效地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藤牌阵不仅用于打击倭寇,还被广泛应用于正式战场中御敌,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台湾通纪卷一》记载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战斗中曾用到藤牌。荷兰人“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发动猛烈攻击。面对荷兰人的进攻,郑成功的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在藤牌的辅助下,郑成功的部将杨祥打败了荷兰兵。郑成功带领部下浴血奋战,最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藤牌阵功不可没。其后郑成功在和清朝郎廷佐战斗时, 更是将藤牌阵运用得炉火纯青:“战时三人一队,一人执团牌、二人持枪刀。一人居中击鼓;鼓一震,每队疏列成阵。”排兵布阵配合鼓乐指挥,井然有序,声势强大,战斗力极强,令清兵惧怕不已。
清朝重视藤牌阵的实战价值,专门设立了藤牌营,确立了八旗汉军藤牌兵的制度。《清史稿》卷三二七记载缅甸犯边,列大象阵作为伏兵,“有贵州兵王连者,舞藤牌跃入阵,众从之。纵横击杀,馘二十余,俘三十有四,贼遁走。”王连舞动藤牌跃入敌阵,带领众人在敌阵中纵横冲杀,最终导致缅甸军大溃败,展示了藤牌阵的强大威力。
在《广阳杂记》中,记载了建义侯林兴珠在对抗俄罗斯人时,巧妙运用藤牌阵不损一人将敌人击退的情景。“兴珠今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也……令众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揙刀以进。罗刹(俄罗斯人)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曰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踁,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奔溃而逸。”林兴珠利用藤牌的防御特性,带领众人裸身入水,用藤牌遮盖头部,以揙刀进攻。这一策略有效地抵挡了俄罗斯人的火器攻击,使得俄罗斯人大为震惊,最终使其败退逃逸。
四、藤牌阵的表演应用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百五·兵部》详细记载了清朝大阅兵时的礼制,其中明确提到了藤牌在阅兵仪式中的应用:“八旗汉军管领藤牌参领八人……汉军藤牌营,每旗纛一,执纛甲兵各三名……藤牌各八十六,执牌甲兵各八十六名……以上八旗汉军火器营及藤牌营,共派大臣十二员。官三百三十七员。炮手二百四十五名。掌炮甲兵八百八十名。执纛背旗领催甲兵七百九十二名。鸟枪甲兵二千五百六十名。藤牌甲兵六百八十八名……火器营炮枪连环施放毕。于藤牌营内、拨执纛甲兵二十四名。背旗领催四十名。藤牌甲兵四百名。点旗甲兵八名。鸣金甲兵十六名。擡鼓甲兵十六名。击鼓甲兵八名。鸣螺甲兵四十名。参领八员。章京十六员。骁骑校十六员。出鹿角演舞藤牌……”藤牌营的设立和参与阅兵,显示了清朝对藤牌阵的重视。在阅兵中,藤牌兵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其军事技艺,也体现了清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清乾隆时,皇帝实录载:“上大阅……火器营、藤牌兵、诸队而北……八旗开鹿角成八门。首队前锋、护军、骁骑、各整列、以次出。至鹿角外。次队随之。火器营兵、藤牌兵、列于后。……九队兵、及火器营、藤牌兵、成列前进。鸣金齐退。大阅原使兵练习武艺。今前进旋退。未见精锐。请嗣后连环枪炮毕。鸣金、伐鼓、令藤牌兵四百名出舞……”将乾隆皇帝阅兵时藤牌阵出演的盛况记载下来,藤牌阵的威武雄壮略见一二。
道光皇帝实录中则提到:“著照所请、所有该抚标左右两营、及贵阳城守营、马步弓箭枪炮藤牌各兵。俱照该抚改定日期。分别常操。并令随演杂技。逢十之期。会操合演大阵。” 道光皇帝亲自观看藤牌兵操演的藤牌阵,并对技艺精湛的士兵进行嘉奖,对技艺生疏的士兵则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此外,还命令在重要的防务地区如济宁州城,官兵们不仅要常规操练,还要特别演练速战阵势,显示出对藤牌阵的重视。
藤牌阵不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藤牌阵无论是在防身御敌还是在活跃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藤牌阵法攻防兼备,变化莫测,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军事战法的内容。此外,藤牌阵法场面中融入了舞蹈和音乐,可以用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人们获得艺术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藤牌阵逐渐淡出了战争舞台,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如今,藤牌阵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举办的相关表演和比赛,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的东方阵法。
(作者:宋润文,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