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鹤鸣:河南省推动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对策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8-14 09:19

创新型人才对经济社会进步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创新型人才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为吸引人才集聚,我国多个省市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纷纷采取多项措施,给予人才诸多优惠政策,进行人才争夺战。当前,河南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推进我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长、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河南省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问题

1.创新型人才增长缓慢,总量相对不足

人才总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力资源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型人才总量不成规模将导致创新活动难以展开,创新型人才、创新要素的集聚明显的标志便是人才总量的多少,而我省的创新型人才总量增长缓慢,相对不足。一是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由于河南高等教育资源不够充分,缺少大国重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较少,近年来河南在更高层次人才方面高度重视,2023年河南新增3名院士,院士增选数量增加,但与邻近省份湖北还有一定差距。二是研发人员人数众多却增长缓慢。主要是表现在河南R&D人员的数量较多却增长缓慢(R&D人员是指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是国际上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测度所使用的一个通用术语,是研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地对科研的重视,R&D人员数量的持续增长成为常态,而河南的增长速度缓慢,不如中部省份整体的增长速度。三是R&D人员中硕博人数占比偏低。据《河南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河南省R&D人员中硕博人数的占比在8%以下,明显低于中部六省的平均数12%~14%。

2.人才流失问题仍然突出,人才集聚平台不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河南人口净流出1482万人,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河南不仅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同时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在2022届河南生源中,回到河南省内就业的占76.41%,其中66.37%、80.17%、93.53%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以省内就业为主,相对一部分生源赴湖北、广东、浙江等地就业,而选择省内就业的省外生源只有17.47%。分析原因,一方面,河南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主导产业是吸引创新要素、创新人才集聚,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真正能留得住人才还是要靠其强大的产业集群,而我省的中高端产业链条布局不完整,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够高,高端制造业方面,2022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河南未有上榜。缺少能留得住人的高端产业集群,于是出现了人多岗位少、竞争大、待遇不高的问题,伤害了本土人才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现象;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明显的问题,目前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

3.人才结构不够优化

河南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一方面是人才资源队伍分布不均衡,地区分布不均。由于河南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人才队伍的分布也显示出区域选择性,高水平、高学历人才更加倾向于到郑州、洛阳等城市发展,而基层由于资源匮乏、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另外,河南主要科研机构、高校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而濮阳、商丘、漯河等城市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占比相对较少,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数据,近五年内全省硕博人才数量虽持续增加,但R&D人员中硕博人数占比明显低于中部六省。

二、推动河南省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对策思考

1.以产业集群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构建良性创新生态体系

一个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是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助力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可持续创新的重要依托。目前河南拥有40个工业大类、197个行业中类、583个行业小类,是传统的材料、装备、食品、轻纺工业大省和新兴的电子信息大省,正处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必有利于个人的创新创业机会、收入待遇、事业前景,同时也会推动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吸引到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要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构建良性创新生态体系,一是要通过推动产研融合、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府要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二是要高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以优化全链条服务为方向,完善创新转化支撑体系。梯度扶持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含新量”,打造更多“专精特新”,超常规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精准对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三是无论在打造产业集群还是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上,都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企业牵头主导多方参与、企业参与高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主导等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让企业成为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

2.改革人才体制机制,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重点在人才;人才能否大展身手,关键在体制机制。市场主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关键要发挥改革的撬动作用,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体制机制的障碍,有利于人才创新与创新型人才的进一步集聚。改革人才体制机制,一是要打破传统观念,不拘一格识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创新型人才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包括各行业的能工巧匠、销售人才、管理类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不能只局限于科研领域,关于人才的优厚待遇要涉及方方面面。二是强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发现集聚机制,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全方位培养和使用机制,以及市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近年来,不少地区为了广纳人才,“破四唯、立新标”,建立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奖项的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河南作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大省,在选人、用人上,应改革人才体制机制、打破条件束缚,建立市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实现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三是建立包容性的人才制度体系,服务河南经济发展与高新产业布局,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重视创新能力的精准孵化。根据不同地市产业特征制定区域化特色人才政策,结合时代发展变化调整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手段,健全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保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高端人才加速聚集

近年来河南针对缺少大院名校、大国重器的短板,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引进名校郑州研究院,河南创新载体建设明显提质增效。应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高端人才加速聚集。一是要紧扣市场需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科学规划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合作弥补创新资源短板,在河南省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的先天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名校、大院大所的创新合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开展技术孵化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形态建设,集聚技术创新资源,承接和孵化学术科研成果。三是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奖励实施细则,对于建设期内的创新平台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的落实举措,制定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创新平台的创造力。

(作者:都鹤鸣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