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改革
□刘艳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如何全面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改革?重要的方式就是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坚持立足区域、立足特色、立足当下。
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是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可以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和商品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有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的创造力,改革可以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例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升级;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有助于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服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坚持党的领导是区域深化改革的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党的领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定位和重大意义,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望新征程,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繁重,只有始终加强和改善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有效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才能成功应对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服从中央部署是区域深化改革的保证。中央的决策部署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是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改革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确保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战略意图。通过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形成改革合力,推动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注重系统观念,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才能推动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才能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需要明确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和目标,了解国家对于不同地区的定位和发展要求,以及国家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只有深入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才能更好地将区域改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将区域深化改革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找准自身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既能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在国内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又能加强区域协作、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部署,更是各地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难能可贵的机遇。区域深化改革要充分地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和通道优势,积极承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重大任务。发挥比较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金融合作等重点领域进行。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为经贸往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同时,推动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实施,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此外,加强金融合作,推动货币流通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深入调查研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他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各地在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时,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政策提供有力支撑;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深化改革找准方向和重点;发现区域发展中的创新点和亮点,为改革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其次,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明确区域的发展定位。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市场、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等措施,激发创新活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