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国智慧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8-20 10:39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不再仅仅是理念呼唤与价值诉求,而是有了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在“十四五”期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再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共产党对于共同富裕的擘画不只是对财富创造和分配的政策性调整,也不只是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策略性权变,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生成逻辑。

(一)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纵览中西历史文化观念,在西方历史文化观念中,社会总体性富裕是可能的,所有人都富裕是不可能的,甚至被认为是不必要的。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在其代表作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从多个方面探寻贫穷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们倡导以市场为主体、忽视政府作用的扶贫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很难在实践中取得真正成功。反观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历史性地解决了9899万人口的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走共同富裕之路为什么能够坚定而执着、自信而从容、稳健而务实呢?其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锤炼出的家国天下、天下大同、民为邦本等历史文化观念,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很显然中国走共同富裕之路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二,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安排。这为共同富裕得以实现提供了坚定的制度保证。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其三,政党力量——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充分发挥历史主动,进行革命性的制度创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治理奇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国行动中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二)做大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之基

共同富裕一定要以雄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尚不足4000亿元,2020年首度突破百万亿元,2023年GDP超126万亿。社会财富的蛋糕越做越大,实现共同富裕的蛋糕之基不断夯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积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要求,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产业结构升级,强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在“富起来”的基础上开始向“强起来”迈进。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属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能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时下,“新质生产力”在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正迈出实质性步伐。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结合是一个多维且持续的过程,未来必将彰显出巨大的制度和政策张力。

近些年来西方社会频繁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冲击论,再到近期的产能过剩论,不断构建“中国威胁叙事”的种种变种,其意识形态话语背后是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不甘又愤懑的复杂心态。面对诘难,中国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4]2024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3%,经济增速超出市场预期,开局良好。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基于国内大循环的国内旅游业,从复苏走向了繁荣。“五一”假期期间,河南再次成为国内旅游的热门城市,总共接待国内游客6168.1万人次,旅游收入354.2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接待人次增长11.8%,旅游收入增长14.2%;与2019年同期相比,接待人次增长35.6%,旅游收入增长23%。5天、6168万人次、354亿元,[5]这一系列的数字无不生动地注解了中国经济繁荣之景象。

(三)分好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之基

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质上是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诚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初期,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也陷入过分追求“平均主义”的误区,致使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通过推动效率与公平良性互动,逐步夯实共同富裕现实基础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艺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相互协调的分配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经过社会主义建设70余年的历史实践,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中国社会实现了更高层面上的螺旋式演进与回归。值得提出的是,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资源和财富公平分配的核心动力,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AI技术等,在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配方式的合理性、正当性及合法性等方面,日渐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简言之,我们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驾护航的共同富裕,是有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化深厚滋养的共同富裕。我们党成立百余年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变革,最终朝着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状态而奋斗。厚重的历史逻辑背后,浓浓书写着鲜明的中国逻辑。

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政党的领导、制度的设计、出场的语境,中国共同富裕都是对共同富裕就是西方高福利政策的“再版”“翻版”等种种错误认知的深层批判和回应。中国的共同富裕既是中华民族社会理想的千年回响,又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生动实践,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家样本。

(四)内生动力: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从共同富裕主体维度来看,无论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这两者统一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做蛋糕的主体,也是分蛋糕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是在革命阶段、建设阶段、改革阶段,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新时代亦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之所以能从一穷二白的历史起点,一步一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再到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7]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唯有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锐意进取,不断探索,才能让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进而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8]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9]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享”“共富”思想的源流,同时也极具时代意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现实矛盾的理论回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共同富裕是一场等不得、也急不得的“耐力赛”,不是速战速决的“百米跑”。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要靠大家的人人参与,人人都以奋斗之姿投身到共同富裕的接力赛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绚烂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501页。

[2]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 2021年第9期。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4]陈建奇:《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的三大逻辑》,《中国报道》2024年6月5日。

[5]成燕:《魅力郑州激发城市新活力》,《郑州日报 》2023年11月21日。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42页。

[8]《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第1-3版。

[9]《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7页。

【 作者:范益民,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大河网学术中原特约研究员; 汤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研究专题项目《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4HNCDZT02)、202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