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佳:新时代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8-22 09:26

内容摘要:“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时期,新时代必须不断深化推进“第二个结合”。本文着重分析新时代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路径,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基本路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重大场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共同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为未来工作指明方向。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都提及这一论断,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行深入阐述。自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新的飞跃。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时期,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新时代必须不断深化推进“第二个结合”,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因此,要准确把握“两个结合”之间的内在关系。

“两个结合”具有互融共同性,虽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指向,但具有相同的理论根基和总体目标指向,都是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结合”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面临走左倾冒进和右倾妥协道路都行不通的现实情况下,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吸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教训下确立中国独有的革命道路。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张。之后,在“第一个结合”的理论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第一个结合”重点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第二个结合”始于“第一个结合”已取得的实践成就,经过长期酝酿、发展、扬弃,最终成为新时代的必然真理。核心关切如何在中国大地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再创造,如何实现真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两个结合之间是完成时代任务的递进关系,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目标,“两个结合”是同一个伟大事业不断深入的两个阶段。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第二个结合”中的指导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余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更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从历史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理论根基,正是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后被运用于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不同主题当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制度逻辑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第二个结合”与意识形态领域紧密相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第二个结合”中的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从实践逻辑看,面对西方舶来思想的冲击,“第二个结合”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日渐式微的被动状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新发展、新成就,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赋予了深厚的时代价值,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引,那么文化自信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第二个结合”的底蕴依托。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持久的文明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黄帝时代以来,在悠久的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要准确找到“第二个结合”与当代发展的着力点,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作用。

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人制度中的“秉公”理念,对于当前选用干部有很大启发。“秉公”理念始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书中强调“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这种秉公精神延续在历朝历代中,如东汉王符评价察举制的关键“在于明选”,即公开、公正地选拔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人以公,方得贤才。公正用人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选人用人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我们当前选用干部的宗旨,与“秉公”理念一脉相承。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为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精神滋养。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亲仁”“爱众”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问题,更是将“仁”“爱”推及自然,形成了“仁爱万物”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思想。正如“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用鱼竿钓鱼,但不用绳拉网捕鱼;射鸟,但不射归巢歇息的鸟,正是体现了孔子对自然生命的敬重,关爱生命、呵护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

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对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6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苏东坡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之天下之溺’”,韩愈文化所包含的内涵如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勤政爱民的民本思想、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清正廉洁的道德约束等,直到现在还为我们所弘扬、所推崇、所学习。

四、坚持守正创新,实现创新性发展

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中国封建文化,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主体性的精华”。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着重强调继承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文化传承发展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增添新内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文化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所以,新时代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关键在于坚持守正创新,精髓在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之上,开创衔接传统与现代话语机制,加强传播手段创新。

在“第二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的具体实践中,河南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河南在2016年提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不断焕发出新魅力。龙门古街上演的《无上龙门》5D演出,让游客置身莲花洞内,与卢舍那大佛贴脸而过。河南广播电视台也不断创新题材,利用AR等技术加持,通过跨时空转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融媒产品,《清明上河图》、《洛神赋》等文化宝藏都活了起来。河南焦作云台山深挖“文化之山”资源,打造“王维诗里的云台山”品牌项目;依托“竹林七贤魏晋风骨”“14亿年地貌奇观”文化内涵,积极推进竹林七贤沉浸式体验文化游等综合体验项目,真正打造文化之山。焦作孟州也积极推广韩愈文化,创新文化传播途径,将韩愈文化与多种途径结合,建成一大批韩愈大街、韩愈花园小区等纪念设施;开展了以韩愈冠名的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多次承办韩愈学术研讨会、韩愈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创办“韩愈文化”杂志等,积极践行推进“第二个结合”。

(作者:赵佳佳,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