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经验及对河南的启示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河南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加强河南省科技创新工作,京津冀、长三角、江苏省、青岛市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一、先进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
(一)京津冀强化协同创新
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河北成本优势突出,三地强化协同创新具有独特优势。京津冀发布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三地共同建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技术交易数据信息共享、科技成果联合发布等系列新机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州中心已升格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河北中心逐步成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步伐加快。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1倍。
(二)科技城串起长三角“创新珍珠链”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通过建设科技城来推动科技创新。杭州科技城、南京科技城、苏州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等表现亮眼且各具特色,已成为高新企业林立、新兴项目孵化、高端人才集聚、促进产城融合、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如,杭州科技城的特点是把握时代风口和龙头企业领航;南京科技城的特点是中外院士领衔和中德紧密合作;苏州科技城的特点是聚焦优势产业和优良创新生态;嘉兴科技城的特点是省校合作共建和创新载体众多。
(三)江苏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概念验证中心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新生事物,是推动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早期阶段的关键驱动环节。通过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育成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布局新赛道。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发布概念验证中心相关支持政策,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2023年11月出台了《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四)青岛市通过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
2022年,海信视像科技公司成功研发出中国首颗自研8K AI画质芯片,填补了国产化超高清画质芯片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研发的显示时序控制芯片,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3%,稳居国内首位。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平台化解决AI视觉碎片化场景模式,创办了全球首家视觉算法商城,已服务全国超3000家政企客户,覆盖300余个行业。目前,青岛在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上,既有龙头企业引领,更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即便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由此形成了以技术突破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对河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启示
(一)强化郑州都市圈协同创新
河南各地点状为主的科技创新模式需要更迭到链式创新、块面创新以及跨区域创新融合。强化郑州都市圈协同创新,建立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城市的创新共同体,突破地区行政壁垒,在财税机制、管理监督机制和科创政策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互惠互利机制中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产业化活动。探索区域内各市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新机制。吸引一批国内外的初创型企业和团队落户并垂直成长为有影响力的创新地标,使创新要素在这些城市之间相互流动。
(二)建设科技城
在河南省各直辖市建设科技城,用科技城串起河南“创新珍珠链”。一是大手笔导入高端适用的创新载体平台。建设若干高水平研发中心,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二是大力度支持科技赋能企业的裂变成长。引进适应创新链、产业链需求的公共服务机构,赋能科技企业裂变成长。三是拥抱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互联网技术,这些技术是产业变革的驱动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四是围绕“7+28+N”产业链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通过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
(三)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建议河南省科技厅负责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规划布局和监督管理;批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撤销及重大事项变更;组织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运行情况年度报告和绩效评估;策划组织概念验证交流研讨活动,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和经验。河南省教育厅配合省科技厅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指导符合条件的高校申报概念验证中心;支持高校与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中心负责本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运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升验证服务能力;引进培养概念验证服务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团队;多元化筹集概念验证经费;按要求编制并报送年度考核报告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四)创造优越的创新生态
近两年,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观点叫做产业的“平行转移”。这些年来,从上海到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平行转移成为一种现实。在上海周边有很多创新枢纽或科技城、科创城、创新功能区,它们为高端人才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创新生态,达到了上海甚至全球的水平。上海说要打造“类海外”环境,那它们就说要打造“类上海”环境。一直以来昆山也有一句话叫“不是上海,就是上海”。由于局部创新生态的改善,上海包括北京的创新企业也在往合肥、苏州、杭州等地迁移。河南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就要改善创新生态,从而吸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创新企业向河南“平行转移”。
(作者:单菊萍,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许良,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副校长)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