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02 15:48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公报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河南推动本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河南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1月31日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讲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发展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理论上的密切联系。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农业劳动资料

农业劳动资料创新是整个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广义地说,农业劳动资料包括劳动过程中除劳动对象以外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具体包括土地、农业机械、农田水利设施,甚至包括农村道路仓库等等。对农业劳动资料进行改良和创新,产前按农作物生长规律来整治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产中采用经济适用型农机及智能化管理装备;产后使用现代化农产品储存设施干燥和储存,甚至包括利用电商营销手段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等等,能够使农业实现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将科技创新融入农业生产的整个周期的过程,是先进农业生产装备和科学农业设施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对农业劳动资料进行优化和改良的过程。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农业劳动者活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包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一定的市场知识的新型农民,也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对农业科技人员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于赋予知识更高的价值,一方面愿意进行更多的知识储备和创新;另一方面对推广应用实用农业技术和研发适用型农业机械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对新型农民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使他们有更多渠道、更低价格来享受先进科学技术的成果,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对农业科技人员和新型农民而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充沛。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加农业劳动对象的广度与深度

农业的劳动对象主要包括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那么,从事农业生产想要获得的农作物、林木、养殖的鱼类和畜类等等都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现实中,人们会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劳动对象。农业劳动对象的生产情况与其种苗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农产品育种技术迅速发展,不仅出现大量新品种,还对原有品种进行了改良,大大丰富了农业劳动对象的广度与深度,也大大提高了现代社会人们获得农产品的便利性。但在农业劳动对象科研方面,国内落后于国外,一些蔬菜,如番茄、洋葱、茄子、胡萝卜、辣椒、西蓝花的种子高度依赖进口。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继续扩大农业劳动对象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摆脱对国外农业品种的依赖,维护国家农业安全。这些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现。

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同时理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使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入互相促进,良性互动发展的轨道,使农业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二、河南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

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也需要农业生产关系的理顺。但当前河南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一系列难题。

一是涉农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规划。2015年以来,河南省财政对农林水利方面的资金投入达2300多亿元,近两年全省各级政府对农林水利方面的投入每年均在1000亿元以上。这些财政资金便是涉农资金的主要来源,利用好这些财政资金对提高河南农业发展水平十分重要。但这些有限的财政资金因缺乏有效规划造成大量浪费。具体表现有:项目多头,涉农资金由多部门投入农业项目,这些农业项目之间缺乏协调,造成资金使用的分散和重复。如数字农村建设,商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都有相关项目,但因缺少统一布局,建设内容雷同,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必然受影响。项目管理上,涉农项目完成后,后续的管理资金跟不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目前河南已经建成的8500多万亩的高标准农田中,60%是2019年之前完成的,由于当时的建设标准低,维护保养未能及时跟上,设施已经老化。新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也曾出现打好了机井电力供应不配套,造成闲置的问题。

 二是农业研发机制不顺。新质生产力需要相应的生产关系来促进,科研创新需要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来推进,但当前河南农业研发机制面临诸多问题。除了农业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务实程度不足,研究成果是否能被权威期刊发表的重要程度大于是否能够被市场认可,造成研究与实际需求脱节之外,本地农业科研力量被忽视也是农业研发机制不顺的重要表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地域适应性、研究周期长、且研究结果不稳定性和风险性较大。要研究出适应本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农产品品种,研究团队至少要在当地研究天数超过260天/年。聘请研发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科研团队助力河南农业发展,成本较为高昂,一支达到260天/年的农业创新团队,每年的费用高达500万元。而扎根于当地的地市级农科院所则面临着缺人缺项目缺资金的问题。甚至有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所连基本的农产品检测都无法完成。当前地方农业科研机构普遍更加难以留住人才,科研力量趋弱,能争取到的项目更少,发展空间更小,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是土地流转困难。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劳动资料,也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优化的重要对象。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土地流转不可避免。但河南流转土地的进度不尽如人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的极少。河南农村土地流转以农户间转包为主,河南大部分农村地区一亩地的流转费用是800~1200元。对农民来说,一亩地的流转费用不足半个月的工资性收入,但土地却具有一定保障功能,因此,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不超过10%。在自愿流转土地较少的情况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不愿大量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成本极为敏感。为尽量减少用工成本,种粮大户通常只愿意流转种植30~50亩土地,以自有劳动力完成经营管理。按当前的种粮收益看,不计劳动力成本,一亩地的年利润约1000多元,无论是土地流转费用还是用工费用都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造成巨大压力。

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不难看出,以上种种问题的产生实际上都与没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入手。

(一)因地制宜引导资金流入农业及涉农制造业,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要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优化组合,都与资金的有力支持有关,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推动。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近年来,许多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将投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农业科技领域。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为延长产业链条也开始向农业领域投资,寻找农业合作伙伴。河南农业科研主体可借助农业科技投资热潮,因地制宜突出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农业投资。政府部门也可设立灵活多变的科技创新投资平台,使金融机构、有意向的个人投资者、农业科创企业能够有机联合完成农业科技研发项目。

(二)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科研机制创新,释放新质生产力潜力

新质生产力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农业发展需要来理顺农业科研机制,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服务农业生产。一是在农业研发主体方面,给予地市级农业研发机构大力支持,引导优秀的科研人员跟随项目,扎根一方土地,进行针对性强、符合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品种和技术研发,打造一支能够长久服务本地农业生产经营的队伍。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小型特色农业企业能够充分释放研发积极性,同时,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远远高于高校和农科院所,更了解产业实际问题和市场真实需求,其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工作的精准性,降低推广转化应用成本。三是改革农业科研评价体系。在注重农业科研成果的创新性的同时,注重农业研发效率和推广应用。重视团队协作,鼓励联合研发,科研成果评价更偏重实效,鼓励科研团队针对一个课题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严厉打击科研数据造假行为,肃清农业科研环境。

  (三)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发展指导,保证新质生产力起实效

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符合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首先科研管理理念上要有系统思维,农业内部的各个产业、各个环节的发展相互关联,农业科研管理上也需要围绕该产业的全生产周期进行。其次涉农资金的使用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涉农资金在投入时要避免“一刀切”,注重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给予基层农业部门一定自主权。涉农资金在投入之后,要根据当地情况来综合考虑建设成果的维护和管理,避免“撒胡椒面”式看似公平实则浪费的资金使用方式。同时,开设网上建设反馈平台,由使用者通过网络定期报告建设成果使用实效,督促工程施工单位重视施工质量。

(四)因地制宜激发优秀劳动者进入农业领域的热情,增强新质生产力活力

在农业收益方面相比其他产业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进行政策调控,提高农业领域劳动者的收入,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该领域。一是在财政性科研经费的分配方面,中央应给予农业更多支持,尤其是对农业大省,给予更多的项目和经费支持。二是给予农业生产经营者更多财政补贴。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证有足够的高素质的粮食生产经营者专心投入粮食种植工作,中央财政应给予农业劳动者更多的粮食价格补贴。三是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现代化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河南应出台引导性政策,鼓励学有所长的年轻人到农村去,参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从长期看,要推动河南农村土地流转,还要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成为市民,扩大单位农户土地种植面积,实现规模效益。从短期看,要想增强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一方面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红利保障农民生活水平,并对流转土地的农民采取一定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同时,在财政政策上适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种粮大户倾斜,给予土地流转专项补贴,提高他们流转土地的实力,增强其流转土地的底气。另外,建议选择试点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业生产土地成本高的问题。

【作者:雷瑛     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