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03 09: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娱乐元素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强,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网络信息传播出现“泛娱乐化”现象,不断向社会各领域蔓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应高度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网络环境,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抵制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危害,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沉溺于低层次的享乐之中,甚至引起精神世界的病态化。

(一)价值追求功利化淡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网络泛娱乐化的冲击之下,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弱化。一方面,部分学生追求个人的物质满足和享乐主义,他们将享乐和消费视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活在当下”、“即时享乐”成为其真实写照。例如,近年来,校园贷风波事件时有发生,许多大学生陷入“裸贷陷阱”。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国家大事和时政要闻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转而沉迷于娱乐节目、明星八卦等嘻哈恶搞的娱乐氛围中。长期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世俗化,会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二)审美模式的固化降低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复制性的低俗文化,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导致其审美模式趋于固化,进而降低其审美素养。一方面,娱乐文化产品单一化,制造审美误区。泛娱乐化利用算法技术向大学生推送符合其个人喜好的感官娱乐内容,能够为其带来感官上的即时愉悦,但这种同质化的审美模式和文化产品却模糊了审美和娱乐的界限,误导大学生将感官快乐等同于美的体验,限制了其审美视野,使其对美的感知仅仅停留在感官体验上,忽略了美的深层价值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三俗”文化泛滥,传统审美观边缘化。为了追求利益,一些娱乐文化产品无限度地生产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导致传统审美观所倡导的崇高、理想、和谐之美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中逐渐淡化,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审美鉴别力、感知力和创造力。

(三)道德信仰冷漠化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网络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一些资本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娱乐内容进行过度加工,导致其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侵蚀,从而产生道德信仰上的偏差,动摇其理想信念。例如,部分网络媒体通过曝光个人隐私、歪曲历史事实、恶搞英雄烈士等行为来制造舆论风波,这不仅损害了社会道德,也使得大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迷失方向,对信仰的追求变得模糊不清。面对海量的虚假、反动等不良信息,大学生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道德约束,极易出现道德观念的模糊和理想信念的荒芜,甚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行为。

二、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应对策略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其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为此,应通过坚持价值引领,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措施,消解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坚持价值引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价值观教育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一是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加强价值观教育,首要任务是确保思政课的核心地位不动摇。高校教师应当利用思政课在思想引导方面的特有优势,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看清自身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实际影响力。二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在网络媒体使用和信息辨识方面的能力,使其认识到网络泛娱乐化的本质和潜在危害,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娱乐化现象,并主动积极地选择健康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网络媒介素养的专题讲座、研讨会,普及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判断信息的走向,识别媒介作品背后的真正意图,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媒介素养观念,避免陷入非理性的娱乐陷阱。三是引导大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展经典朗诵、主题演讲比赛、学术报告会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使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减少泛娱乐化现象带来的价值冲击。

(二)强化网络空间治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交互性、广泛性等特征成为泛娱乐化盛行的温床,并日益演化成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滋生的重要场所。为有效遏制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扩散,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网络正向舆论的引导,为大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一是推动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的网络媒介法律规范体系,改变以往法律法规滞后于现实需要的现状;另一方面,建立高效的网络监管体系,对网络媒体空间的娱乐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分类处理,防止泛娱乐化信息的扩散。同时,对于那些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而逾越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营造一个健康、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二是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深刻影响着网民的认知态度和价值选择。为此,应积极培养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话语的意见领袖,发挥其在各大媒体平台的话语权,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微博大V”、“抖音红人”等人物,更应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并通过微博互动、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方式,及时回应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其自觉抵制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三是强化网络媒体行业的自律意识。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应当坚守职业操守,自觉承担起规范网络言论的责任,遵循网络空间的运行管理规则,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在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网络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和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

泛娱乐化思潮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文化消费主体性的弱化甚至迷失,新时代,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有效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努力在文化生活中不断锻造独立的精神和铸就有趣的灵魂。一方面,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大学生想要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沉淀。同时,要做到能够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泛娱乐化”问题的本质,正确认识“泛娱乐化”现象,提高自身理性思辨能力,防止在“泛娱乐化”中迷失自我,从而为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大学生要更新自身观念,不应仅仅将娱乐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享受或沉溺于低层次的乐趣,而应该将其纳入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局之中。只有拥有健全的审美修养,才不会在冗余的“泛娱乐化”内容中迷失自我。因此,大学生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积极参加学校的美学教育课程,阅读有价值的经典著作,培养积极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从而形成抵制“泛娱乐化”的心理认同。此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充满情感与理性的真实世界中探索和体验“真正的美”。

【作者:张祖越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