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文化价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04 14:38

摘要:自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余年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彰显,并已经成为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领域的一面旗帜。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国际关系也出现了一些裂痕,文明冲突的对抗意识也似乎越演越烈。持续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一方面成为破解这一系列难题的对症良药,另一方面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灵魂指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化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大势、时代发展和历史潮流的深邃洞察与重大判断。一个“变”彰显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最大特征,揭示了当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价值,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力量支撑。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文化价值的生成背景

(一)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共生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对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他说:“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国人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更加需要团结抱团、不畏艰难,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阔步向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施路径,赋予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愿景和人类未来命运相呼应的时代价值,从中凝练出体现中国大国担当和责任的影响力和凝聚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四观”深刻表达了中国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构成指导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在核心价值。

1.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代表世间万物,天道纲常。“人”除了代表现实意义中的人外,还代表了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合”是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天道即为人道。孔子主张天地化生万物,化生就是关怀和回应民生疾苦,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以百姓的是非为是非,如此就是符合天道或正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成为历代王朝执政的一面镜子。

2.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尚书·尧典》中记载:“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表达了各个国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关系处理上,同样应遵循大道效法自然。

3.和而不同的社会观——《论语》中讲道:君子和而不同。《中庸》中也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绵延许久的文化和多样的文明习俗,那么,各种文化基本理念能否进行沟通交流呢?对此,中国古代经典早已给出了答案,说明世界文明的沟通、交流与互鉴并非不可能,只要从人类的生命经验去做适当的解释,就能够顺利开展。儒道思想共同揭示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特质,那就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和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

4.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礼记・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明确表达了古人一生奋斗的起点和终点,强调了要做事先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有可能做对事。如果人都做不好,家务事都处理不好,那就根本谈不上去建功立业了。“文明以止,人文也。”用文明的力量使人达到至善,是中国古人倡导的人文精神。古人特别强调修身,修身其实也就是修心,突出了人的使命、价值和意义都是由内而外显现的。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文化价值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提出中国梦、“亚太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对中国、亚太、全世界发展前景的完整清晰的认识判断。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蕴含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公平与正义,保障民主与自由的精神价值,并且展现了当今这个时代应有的精神谱系和价值担当。

(一)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文化价值的总目标。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历史道路,这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发展之路;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念的体现,更是坚守的实践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                                

(二)合作与共赢: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文化价值的总抓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多元层次上丰富和发展着中国传统的优秀文明,同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对于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发出了呼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多年来,中国不断为促进世界和平繁荣贡献智慧与方案,始终将促进世界各国团结合作、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作为最根本的追求,表达了对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丽、幸福世界的美好愿望和应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在不同国际场合多次呼吁构建同呼吸、共命运的国际关系,表明国家之间只有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方向和出路,否则只能在一意孤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开放与包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文化价值的总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承开放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我们在更深刻的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思考:近代以来中国遭遇惨痛的经历和教训告诫我们,国家只有开放和包容才能紧跟历史潮流,争取发展的宝贵机遇。当前的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趋势加速向前,中国继续秉承“内外兼修”的大国开放战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开放格局中,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文化价值的实践面向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重构了文化价值认同体系

进入21世纪, “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和中国思想,逐渐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中华文化有着“有容乃大”、“兼济天下”的胸怀,中国的发展本身体现出来对多元文明的吸纳、包容和借鉴的基本态度。构建文化价值认同体系的实践层面将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行考察:真正的文化认同感,是需要共享的日常生活空间形成的有关身份、情感的归属以及化解问题产生的路径依赖。通过彼此之间长期的博弈、应对挑战的碰撞中不断调整适应性策略,逐渐获得成长的空间、价值的认可。中国人在海外的努力奋斗和发展诉求获得的成长密码成为增强中国与世界互动性的文化价值认同符号。微观的视界与观念倒逼并反塑着中国自我意识的变革与改造,形塑中国精神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认同体系。

(二)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的视角提供了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该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核心、最关切的位置,不光是中国人民的发展,也同时关注世界人民的发展。把“人类”作为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视角时,我们对很多问题将会重新看待、质疑和判断,也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基于历史维度、生命维度、实践维度的考量,阐明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和合共生的思想。这一中国方案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共识,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接受与践行。十多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陆续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并且在人文、卫生健康、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已经深刻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经验证明,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都必须立足自身的发展。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国家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找到具有支撑力的精神价值,才有可能获得更强发展的内驱力。只有依靠自己、改革自己、发展自己,才能真正自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球价值、国家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等多层面、多维度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文明,同时也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的内容。中国开放式的人文主义关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认知、新思想、新判断。

(作者:谷玲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