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未来增长极:加快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河南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增长引擎,实现GDP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贡献率高达60%,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产出显著增多。然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高层次人才短缺、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面仍存挑战。为提升新质生产力,河南可采取构建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转型与集群构建、完善创新政策与制度环境、加强国际合作、优化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以对接国家战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潜力。
一、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情况及现有优势
(一)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分析
河南省近五年GDP稳健增长,2023年GDP达5.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继续稳坐中部六省之首,全国地位稳固。同时,产业结构优化,从传统农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6.1%,高于全国水平;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行业成新增长点,为经济注入活力。
(二)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成就
至2024年初,河南科研投入强度创新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关键动力。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2万家,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大幅攀升,领跑全国。河南拥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汇聚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深度耦合生态。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有效转化科研成果,助推新兴产业和技术革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产业转型升级成效
近年来,河南“新基建”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初,5G基站突破10万座,覆盖城区并深化重点区域布局。中原数据基地等大型数据中心助力数字经济崛起。郑州航空港区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崛起,吸引众多互联网企业入驻。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宇通客车带领下快速增长,其新能源客车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生物医药产业则以郑州高新区和洛阳为核心地带,成功孕育出华兰生物疫苗、安图生物等国际知名的领军企业。
(四)创新生态环境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河南省依托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集聚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集群,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和特色产业链。同时,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园区、孵化器等质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程孵化服务。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增长极。
二、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相对滞后
河南省在技术创新与转化方面相对滞后,高端装备与信息技术等核心领域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成果转化率低且原创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缓慢,部分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低附加值问题。创新资源分布不均,高端人才难引进且流失严重,制约创新能力提升。
(二)高层次人才储备与引进机制不完善
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受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缺乏懂专业、懂市场、懂管理、懂国际规则的“四懂”复合型人才,领军人才机制待优化,人才流失影响创新。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较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待提升,转化效果有上升空间。
(三)产业创新生态与产业链协同不足
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受限于产业创新生态不健全,上下游协同创新乏力,资源整合不足,成果转化效能低。新质生产力项目融资难、成本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备,资金瓶颈阻碍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影响新质生产力整体培育与释放。
三、河南省新质生产力提升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技创新高地,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紧扣国家战略导向,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应大幅提升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布局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孵化世界级研发机构,依靠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河南省聚焦关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精心构建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落户政策、提供科研资助、建设人才公寓等多元化方式,吸引并稳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同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确保人才储备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联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省内高校紧密携手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使人才培养紧贴市场脉搏,科研成果得以快速转化。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积极拥抱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煤炭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进行深度革新,提升附加值和技术水平。通过构建循环经济发展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瞄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领域,遵循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先发展。同时,在前沿科技领域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提前布局,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产业园区等措施,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规模化和市场化应用。三是整合优化省内创新资源,策划产业集群建设。根据各地市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内企业间的横向合作和纵向联动。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同类产业及相关服务的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借助郑州航空港区、洛阳高新区等创新基地的优势,构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全产业链集群,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
(三)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与制度环境
一是为激发创新成果转化活力,河南省通过加强司法保护、构建高效纠纷解决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完善相关立法和执法体系,确保创新主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激励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商品化进程。二是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政府科学制定和优化产业政策,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准施策,简化审批手续,减轻企业负担,确保政策公正透明执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河南省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激活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为目标,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优化创新型企业注册、项目申报及融资审批流程,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和创新项目落户。
(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一是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接轨国际前沿科技。河南省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快速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推动本土产业技术革新。二是打造国际化科技合作平台,吸引高端资源集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形成国际化的科技创新生态圈。配套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入驻,提升河南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三是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双向互动与合作,导入优质创新资源。河南省应充分利用进博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和经贸合作平台,拓宽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创新高地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渠道,签署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引进优质企业和创新资源。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形式,推动河南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
(五)构建良好的新质生产力金融环境
一是利用金融创新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立专属信贷窗口,通过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降低融资门槛,确保创新项目资金充足。二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稳定支持重点项目。同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股权投资者参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广供应链金融、科技信贷等新型金融工具,简化流程,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率优惠、贷款贴息等支持。
(作者:赵玉帛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