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 | 加快提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编者按
学习全会精神,我们一起领会!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一个多月以来,省内社科领域专家学者学到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感悟和体会?结合会议精神,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即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领会》,持续刊发专家学者理论反响,邀约作者做客大河网直播间,与主持人畅谈对于会议精神的学习领会,欢迎关注!
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依然面临着高端人才短缺、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诸多挑战。因此,本文深入剖析了河南省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旨在提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河南省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河南省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2021年以来,河南省陆续打造了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等创新平台。河南省科学院全院研发实体总数达到42家,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中原农谷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其核心区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达53家;中原医学科学城新组建10个临床研究所,在建3家省实验室。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批准建设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20家省实验室及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些创新平台集聚高端研发资源和人才,为河南省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科技成果产出丰硕
2021年以来,河南省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43项,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73项,省财政支持总经费8.47亿元。2023年度,河南省共获15项国家科技奖励,包括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总数居全国第4位,实现了“量质齐升”。这些科技成果的产出充分展现了河南省近年来加速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彰显了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潜力。
(三)经济社会支撑作用显著
科技创新成果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小麦优质高产亲本材料创制与郑麦379等品种选育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单位及其他育种单位已育成郑麦379等70多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河南省通过科技创新成功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河南省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也会促进光电子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仅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创新生态构建逐步完善
目前,河南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创新大格局: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核心的中原科技城、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为核心的中原农谷、环省医学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核心的中原医学科学城,这一战略布局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入驻。2023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6万家,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0人,领军人才387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储备。与此同时,河南省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
二、河南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实力不强
河南省在研发规模、创新平台、高端要素等方面与先进区域存在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显示,河南省在2012年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57.64分,2022年提升为62.31分,排名从全国第22名升至第17名。虽然排名有所提升,但与上海、北京等科技创新领先的地区相比,河南省的分数相对较低,表明其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还有待加强。
(二)研发投入不足
研发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规模相对较低。2017年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为582.1亿元,到2022年增长至1143.3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然而,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96%,排名全国第17位。虽然河南省在科研投入上持续增长,但与广东(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为4411.9亿元)和江苏(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为3835.4亿元)等科技创新活跃地区相比,河南省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这种资金支持的不足限制了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要素短缺
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本地企业研发需求。目前,河南省拥有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比不到全国总数的3%。河南省缺少中国科学院分院、教育部直属高校、985高校或A类学科,仅有1所211高校和2所“双一流”高校。两院院士数量为38人,约占全国总数的2%,显示出在吸引和培养顶尖科技人才方面的困难。
(四)产业结构制约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同时,河南省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占比偏低,影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此外,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相对较少,难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也影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创新生态活力不足
河南省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备案众创空间数量相对较少,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同时,河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尚需加强。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以低层次形式为主,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一个指标,河南省从2017年的76.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25.3亿元,但与科技创新领先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提升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应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确保研发经费增长与其经济大省地位相匹配,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研发补贴等方式支持创新活动。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科技贷款等多种方式拓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强化项目的评估和监管,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河南省应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提升其科技创新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围绕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并优化创新平台布局,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
(三)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
河南省应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豫工作,如通过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此外,加强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培训机会及国际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包括人才引进、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以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四)优化创新生态
首先,应强化与国际国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共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和转化。其次,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孵化、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初创企业茁壮成长。最后,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通过科技成果展览、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普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五)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激发产业活力与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聚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河南省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等措施进一步激发河南省的创新活力,提升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中贝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是2024年河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河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现状分析与支持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1027)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