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南维护种子安全的实践和经验
种子安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基地,河南省在种子安全维护方面的实践不仅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子安全的重要论述,在维护种子安全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河南做好种子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河南省在维护全国粮食安全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河南种子安全工作意义重大。
(一)河南维护种子安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子安全重要论述和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体现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子安全,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0年12月26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种子安全战略,自2012年起,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2013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目的是强化种业,转变农林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林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5月5日,《种子法(修订草案)》发布,旨在保护种质资源,规范种子相关活动,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各方权益,提升种子质量,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农林发展。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旨在全面加强种子安全。2021年3月21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发布,标志着全国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正式启动。同年7月9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确立了阶段性发展目标。8月20日,《“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出台,全面规划种业基础设施建设。12月2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颁布,从多方面规范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具体措施。2022年11月,国务院提出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以加强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和管理。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申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种业振兴。202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强调金融支持种业企业自主创新。
河南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和“国人厨房”,在种子安全维护方面的实践,正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子安全重要论述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体现。河南在这一领域的行动不仅加强了本地的粮食安全,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种子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持和示范。
(二)河南维护种子安全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河南在维护种子安全方面的举措,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两个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基石,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行动。
首先,种子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稳定的核心要素。河南通过强化种子质量监管、推广优质种子以及建立种子溯源体系等措施,确保了种子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次,种子安全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助力产业振兴,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最后,通过选择和推广环境友好型种子,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构建生态宜居新农村,使农民高品质生活更有保障,助推实现生态振兴。总之,河南大力加强种子安全工作有利于更多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不仅为种子产业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为农民提供了培训和信息服务,增强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社会基础,有助于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河南维护种子安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河南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4的小麦和1/10的粮食。河南维护种子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强化种子产业的发展,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河南省不仅在种子质量监管上做足了功课,确保了种子的纯度和活力,而且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通过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河南日益从农业大省成为农业科技强省,在维护国家种子安全的大局中地位更加重要。特别是河南省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决定了河南在国家粮食种子安全大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数量占全国近1/3,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占5个,进一步凸显了河南在种业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通过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的种子,河南省还有效减少了对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依赖,与建设绿色生态现代农业的目标相契合。河南省确保种子安全的努力不仅体现了中原儿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责任与担当,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意义。
二、河南维护种子安全的具体实践及成效
河南省在种子安全和种业振兴方面的实践体现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承诺和对种子安全、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供体制机制法治政策保障
河南省在维护种子安全方面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从多方面提供体制机制法治政策保障。第一,出台有关文件,加强顶层设计。自2016年3月颁布《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修订版)以来,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划方案,如2020年12月的《河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2年4月的《“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同年5月的《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以及2022年9月制定的《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实施意见》。2024年3月,河南省又相继出台了《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和《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种子安全的政策支撑。第二,扶持重点基地建设。河南建立了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专门规划了小麦、花生、大豆、水稻等优势作物的繁种制种区,并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及大数据技术提升了种子生产流程的信息化和溯源管理,确保了种子的质量和安全。第三,强化种子市场监管。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种子,保护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第四,加强种业专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种业创新人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为种业基地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这些措施从不同方面为种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科研攻关,提供种业科技支撑
第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河南省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收集了7565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居全国前列。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并在全球率先完成了黑麦基因组的精细物理图谱绘制,成功研发了“神农1号”基因组专用芯片。第二,大力促进育种技术突破。河南在育种技术方面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尤其在重要性状控制基因挖掘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领域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成立省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围绕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优势领域组建了10支育种研发团队,培育出82个农作物新品种,另有135个新品系正在进行实验。第三,强化种业创新平台建设。河南省加速建设种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引进了由6名院士和中原学者牵头的育种创新团队,同时建立了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等多家应用型实验室,为种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四,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河南省在种业创新攻关方面投入巨大,投入1亿元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开展基础攻关研究,投入5000万元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开展重点课题研发,投入7100万元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三年来,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达到162个,居全国第一位。第五,推动种企优化升级。河南省组建了省种业集团,推动11家种企进入国家阵型企业行列,农作物和畜禽阵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四。培育了1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种业企业和92个省级种业企业,以及26个省级以上的“专精特新”种业企业,为河南省种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第六,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河南省与国际机构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科技合作,培育孵化了3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解决种业重大科学问题。
目前,河南省的育种科研成就显著,2023年有12个品种入选全国主导品种,成为入选最多的省份。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玉米、花生、芝麻等育种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中原农谷与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共同构筑了河南“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农科“芯”城,推动了河南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 强力推进优良品种种植实践
河南省强力推进优良品种种植实践,促进农业生产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第一,健全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2.6万家,占全国的13%,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2.2亿亩次,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例如,浚县通过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问题,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第二,鼓励多方参与农业服务。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参与农业服务,推进了农业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增强了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例如,清丰县惠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实现了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的共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标准化烘干中心的建设,优化了仓储设施布局,并积极提升了绿色仓储能力,有助于减少粮食在收获后因储存不当造成的损失,保障了粮食安全。第三,大力加强农机作业培训与减损。推广散粮运输和储粮新型装具,提高了粮食收获和储存的效益和安全性。目前,河南农机装备加快迭代升级,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第四,加强对农户的科学储粮指导服务。通过良种补贴政策鼓励使用优质种子,并开展种子质量检测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种子质量意识。实施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提升了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目前,河南建设了国家级、省级农业(种业)产业园14个,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6个。第五,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与预警。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风险管理,如5G智能墒情监测系统和昆虫雷达,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作物管理效率。第六,加强种业市场环境监管。近三年持续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全省检查门店61217个,抽检样品6454个,查处案件835件,劣种子问题基本解决,假种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优良品种在农村的广泛种植实践。
经过努力,河南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效率超过45%。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河南种子市场的规模也是全国第一,小麦、花生的供种能力位居全国首位。2022年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河南占据半壁江山以上。2023年有12个品种入选全国主导品种,成为入选最多的省份。
三、河南维护种子安全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河南不仅保障了自身的种子安全,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种子安全工作贡献了宝贵的经验。
(一)紧跟国家战略,做好区域顶层设计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强调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河南省迅速行动起来,制定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确立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些规划紧跟国家战略,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二)坚持科技攻关,提升种子品质
优良品种培育是河南省提升种子品质的关键措施。河南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良种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如“豫麦13”、“郑单958”等。这些品种不仅在种植面积上位居全国前列,而且以其高产、抗倒伏等特性显著提升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体现了河南在遗传育种上的优势。基础前沿研究是河南省提升种子创新体系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省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补短板”,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和研究种质资源,为种子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在维护种子安全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三)打造种业航母企业,增强行业竞争力
首先,河南省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激励种业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同时,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仅增强了企业资本实力,还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资源,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河南省推动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发展,组建大型种业集团,整合产业链各环节,提升价值链,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培育主板上市种企和“隐形冠军”企业,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发展动力。在国际合作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拓展了国际合作空间。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河南省成功打造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企业,为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进育种产业化发展
河南省在维护种子安全和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方面取得的经验,展现了一条以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应用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政策支持是基础。河南省通过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产业化应用是关键。通过推广如“豫麦13”和“郑单958”等优良品种,河南省不仅提升了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增强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种质资源保护是保障。建立种质资源库,为持续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提供了基础,确保了种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动力。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成立,推动了种业科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提升了种子品质和产量。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河南不仅保障了种子安全,也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是确保种子质量和种子安全的前提。河南省通过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定期进行种子质量抽检、建立种子追溯体系等措施,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种子质量保障。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和维护育种者权益的关键。河南省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建立了纠纷解决机制,为育种者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维权途径。打击侵权行为是维护市场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加强司法协作和媒体宣传,河南省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抵制侵权行为的良好氛围。优化种业市场环境是促进种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河南省推动市场规范化管理,支持企业品牌建设,鼓励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提升了河南种子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措施,河南不仅全方位保障了种子安全,而且促进了种业的规范化、品牌化和技术进步,为我国种子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是举办国际种业峰会,如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为国内外种业技术交流搭建了平台。这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还引进了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管理理念,拓宽了河南种业的国际视野。二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通过与国际种业巨头的合作,提升了本地育种水平。这些技术的引进加速了种子研发进程,提高了种子的品质和产量,增强了河南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国际合作平台,与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网络的建立,为河南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资源,促进了种业的国际化进程。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了河南在国际种业领域的话语权。通过在国际组织中发声,有助于推广河南的种子品牌,为种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是培养国际视野人才,注重通过国际交流和培训提高本地种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些人才的成长,为河南种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通过这些措施不仅维护了种子安全,也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七)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教育与宣传是提升公众意识的基础。河南省通过媒体渠道和公共讲座普及种子安全知识,强化了公众对种子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为社会共同参与维护种子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组织种子安全知识竞赛、开展田间学习等活动,让农民和消费者直接参与到种子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效扩大了种子安全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种子安全保障的行动中。这种广泛的社会参与为种子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民意支持和实践基础。形成长效机制是河南省确保种子安全意识持续提升的关键。通过将种子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立教育基地等方式,河南省构建了提高公众意识的长效机制,对种子安全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看,河南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提升了公众的种子安全意识,也为种子安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者:朱晓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玉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