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琴:河南文化资源优势如何服务于高水平对外开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11 09:56

改革越深入,开放越扩大,文化的重要性便越是突出,文化交流的天地越广阔。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其中的根亲文化、元典文化、古都文化、汉字文化和功夫文化等,都是华夏文明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和符号,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是河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

近年来,河南在少林武术、太极、杂技以及舞剧、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尤其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河南文化资源开发开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打造了一批知名文化品牌,通过实行“中原文化海外行”等活动,向海内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博大精深。但是,相比厚重的文化资源,现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较低,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远远不足,制约河南文化资源发挥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多。

首先,同类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对外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文化品牌没有打响。河南各地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宣传开发上主要以地域为主,相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很少放在一起宣传和开发。以根亲文化资源为例:中华民族的十大始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他们的出生地、建都地以及活动空间,很大一部分都在中原;河南可以找到很多人文始祖的遗存遗迹,如淮阳的太昊陵、新密的黄帝宫、内黄的颛顼和帝喾二帝陵等,这些遗址遗迹都是根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地的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宣传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国家级的寻根活动,对其他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整体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此外,嵩洛文化圈是中华文化之源,河南五大世界文化遗产有四处分布于此处,珍贵的文物和遗存众多,但囿于行政区划,整体的打造、宣传力度不够,在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都不高,没有成为海外游客中国游的主要目的地。

其次,对外文化管理体制资源缺乏有力的整合,对外文化主导权不清晰,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河南现有的文化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较为松散,组织紧密度、协调力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主导文化走出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一是从省级层面来看,宣传部、外侨办、文旅厅、商务厅、教育厅和广电局等多部门都开展有对外文化活动,多部门各自活动,缺乏对外文化统筹协调的制度,使得对外文化贸易统计缺乏准确度,没有应统尽统;二是从政策体系来看,部门单打独斗,各类政策、资金“撒胡椒面”似的零碎分布在以上相关业务部门,没有形成合力;三是从实际作用来看,面对部门鸿沟、信息壁垒、申报成本,企业有时“千辛万苦”到手的只是“杯水车薪”的几万元外展摊位补贴,以致很多企业对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缺乏主动性,没有将国际开发经营纳入发展战略。

再次,河南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不足,缺乏文化产业国际话语权,难以充分满足中原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的需要。河南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文化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没有形成河南文化国际话语权。一是“走出去”但是没能“走进去”。当前,河南文化交流仍是以政府主导而非市场为主要形式,在项目选择时较为注重“领导可视范围”和“文化宣示功能”。官方交流成本偏高,交流总量整体偏小,影响力停留在华人圈,武术、杂技、歌舞等的舞台艺术性多于思想性。二是“政强民弱”。民间外交能力比较薄弱,长期缺乏能与各国非政府组织联合开展项目和活动的民间组织,中外友好城市缔结流于形式,友城大多成“睡城”。三是缺乏国际性文化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河南拥有10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但对标竞争对手,全省的文创园区发展层次偏低、同质化严重、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国际影响力明显不足。

最后,缺乏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载体,国际性和全国性的节会较少,文艺作品市场化程度不高。河南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但是河南整体的文化氛围都不高,国际性和全国性的艺术节很少,“走出去”的不多,“请进来”的更少。除“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规模和影响力比较大以外,其他国际性节会规模和影响力都较小,艺术类的国际性节会近年来几乎没有举办过,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明显。上海每年都举办“旅游、艺术、电影、音乐”四大国际节,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的文创水平。如上海歌舞团的艺术家们以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为背景,创作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斩获“文华大奖”,而且,在每一次的演出中都一票难求,真正实现了艺术和市场的双赢。相比之下,河南近年来重金打造的舞台艺术精品在获奖后却难以进行市场化的巡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原文化是诞生在中原大地上的文化,同时也是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后形成的文化。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深度开发中原文化资源,为推动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桥梁和纽带。

第一,展现合作精神,打响“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品牌一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和黄河的指示,联合沿黄九省区共同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在国际上打响“黄河文化”品牌。黄河横贯东西九个省区,历经多个朝代,在上、中、下游分别形成了河湟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岱文化,这些文化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认识和理解黄河历史和文化是认知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要高起点规划和统筹,加强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中华母亲河”旅游品牌,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符号和载体。二要联合相关省市共同打造“中原文化”品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赋予河南,是赋予了河南最大的文化自信,因此,在文化发展方面,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使命不动摇。围绕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发声发力,通过对夏商文化包括文化遗址、都城发掘展示、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等多种途径的宣传,力争使中华文明的源头历史及表达更丰富;对博大精深的河南根亲文化,从更高层面上进行定位,将河南打造为中华文化圣地。

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类优势和平台,推动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是充分利用名人政要效应,加大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少林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充分得益于名人政要效应,是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示范性蓝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都曾先后到访嵩山少林寺,观摩少林武术表演。名人政要对少林功夫的喜爱和赞美,随着媒体的渲染广泛传播到全世界。二是积极争取和打造国家级的峰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杭州“G20峰会”对杭州城市国际形象的提升和江南文化的国际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应充分借鉴这些发达城市的经验。三是积极推进与国际友城的实质交流合作。截至2018年,河南省已与世界上49个国家建立了115对友城关系,友城数量居中西部之首、全国第5位,因此,要分类、分层、分次推进与国际友城的实质交流合作,大力扶持发展各类民间对外交流组织,大幅提升河南民间对外交流的能力,通过官方和民间多渠道把友城变成文化交流的枢纽。

第三,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完善文化对外开放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以全球视野、国际思维推进文化对外开放管理体制机制嬗变。一是在体制架构上要体现改革的“力度”。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原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体制机制。省外宣、文化、外侨、商务、教育、新闻出版广电、体育、旅游、民宗、财税、金融、海关、文联、侨联等部门协同参与,形成定期会商制度。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全面建立起科学、统一、全面的文化对外开放数据统计系统。二是要制订综合性的政策,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建议全面梳理,系统出台《河南省文化开放系列专项政策》,通过出口退税、财政补贴、政府担保、优惠利率等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综合性政策,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三是开放站位既要有“高度”,更要注重政策的落实。建议省政府专题制定《河南文化资源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规划》,明确文化资源开发开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比如,上海市制定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重点项目150例工作目标及具体任务表》, 并针对每个项目的目标和举措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指导工作更好推进,整个“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各项任务将由65个责任单位按照分工同步推进。

第四,重塑文化发展新语境,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文化和经济是一体两翼,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日益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新的文化语境。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对文化的扩张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文化的“市场属性”,全力打造文化航母企业。全面提供资金、技术、平台、渠道、推广等支持,通过打造文化航母企业形成广泛的分销营销网络和跨国业务。在自贸区内引进跨国文化企业,降低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二是要打造影视精品,提升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少林文化早年就是通过电影《少林寺》家喻户晓的,随后的《太极张三丰》、《卧虎藏龙》等一批武打类影视作品将少林文化与太极文化进行了更广范围的传播,在观众中掀起了关注功夫文化的热潮。未来,要围绕始祖文化、大宋文化、大唐文化、商都文化等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提升这几大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要用世界语言表达中国声音,不断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推出一批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又被国际广泛接受的精品力作。三要大力支持发展能够代表中国高度的文化产品,寻找打造中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实践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产品化、品牌化”之路。全面推进河南的书法、瓷器、茶叶、汴绣、玉器等能够代表中华文化强基因及中原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与游戏、动漫、网文、影视等新兴优势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在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全面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价值链和文化链。

第五,要打造文化新链接,提升河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代表一个与不同国家文化链接的传播点。要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推动中原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转变。一是将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紧密结合,打造系列文化国际性开放大平台。要探索利用嵩山“天地之中”、龙门石窟、殷墟以及清明上河园等历史和现代文化载体,借助重大节会,多层次、多形式举办国际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各类媒体的传播,最大程度地扩大国内外民众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力图使“百万人在现场、千万人在线上”,推动提升郑、汴、洛等主要城市的文化国际影响力。二是推动河南媒体进一步融合,全力打造“河南之声”。推动报业集团、省广播电视集团、省出版集团等传统文化传媒类集团兼并重组,通过“做大做强”全面打造最具权威的“河南之声”;深化同境内国际频道、境外BBC等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和渠道方面的合作。三是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建设“河南国际传播人脉数据库”,把豫侨、外贸进出口企业、海外发展企业、出境游客分类打造为中原文化输出的“自媒体”,成为中原文化二次、三次传播的“中继”和“桥梁”;学习浙江关于深化“万家海外中餐馆·同讲浙江好故事”活动的经验,把海外中餐馆、华人店铺等打造成中原文化传播的新型平台。

第六,推动实行多种措施和政策,切实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好的创意和策划来推广。一要充分发挥媒体和自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发有吸引力的特色城市文化IP。河南的城市宣传部门应学习上海、重庆等城市的宣传经验,发动市民来“发现城市”,打造一批属于每个城市的独特的“微信打卡地”,推出一批网红景点,如重庆的洪崖洞、穿楼轻轨和上海的“马勒别墅”等,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文化企业多数都是轻资产,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杭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创发展,其中最有力的支持就是成立专门的文创支行,通过专业的评估给予文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河南应鼓励地方银行成立专门的文创支行来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三要抓住网络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培育城市文化产业新业态。电竞业是文化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具有极强的潜在发展优势。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电竞业的发展将是未来最大的体育产业,电竞观看人数已经超过了世界杯。作为年轻一代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河南尤其是郑州应抓住电竞发展的机遇,打造全国或中西部电竞中心,建立电竞运动员训练基地和赛事转播中心,赢得电竞产业发展的先机。

(作者:宋艳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