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焦作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13 10:07

  党中央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焦作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一、基本情况

  焦作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前,焦作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全省共125项,列全省第一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项(全省共1022项,列全省第二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7项;各类文物古迹301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9处;A级旅游景区41家,其中5A级景区3家(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居全省第二位。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重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2024年5月16日,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报道,驻焦作市文广旅纪检监察组对破坏文化遗产、危害文物安全、侵占挪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等问题进行梳理排查,已梳理排查问题14个,开展提醒谈话5人,督促整改问题3个。焦作市北部山区一些采石场遗址还没有恢复地貌。

  二是开发利用不足。比如,博爱县许良镇是全省首批特色文化乡镇,有200余座1000余间圆石风貌房子及窑洞建筑保存完好,隋唐摩崖造像石窟是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所留,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郭顶村古代年间是主要晋豫古商道之一,有骡马起火店等,古代留传下来的石碾、石磨、石碓臼、小晃磨等保存完好。许良镇传统村落古建筑、造像石窟等文化遗产是原生态,没有得到合理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

  三是传承发展不足。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龄偏大,缺乏年轻一代的继承者,导致传承链条出现断裂的风险。在对焦作49位“非遗”传承人的年龄调查中发现,他们平均年龄62岁,年龄最大的已93岁,最年轻的是45岁,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倾向。一些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民俗类非遗项目,因目前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传承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比如说很多的文化遗产,基本上我们都不了解,连我们业内人士都不了解,更何况是游客和一般的普通市民。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充分认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对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放大黄河文化、太极文化、名人文化等优势,加快打造“太极功夫之都”“王维诗里的云台山”“太行竹林水乡”“韩愈故里”等一批知名文化IP,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美誉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焦作市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遗产保护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加强保护修复,提升遗产品质。增加对遗产保护修复的资金投入,确保修复工作顺利进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保护修复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实施青天河摩崖岩体、千佛阁等国保单位修缮工程,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对北部山区废弃的采石场进行治理,恢复地貌。推动万里茶道太行陉段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出一批体现太极、怀药等特色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促进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拓展利用方式,推进文旅融合。将文化和自然遗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焦作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加快推进云台·天河生态治理等重点项目,高品质重构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着力打造南水北调文化体验、大沙河休闲娱乐、沿山康养度假、云台天河生态旅游、万达广场文商旅等文旅片区。实施“非遗点亮计划”,推动非遗进学校、进景区、进民宿、进社区,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内国际交流合作,拓宽游客来源,促进文旅消费。

  四是创新传承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建立健全遗产保护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着眼于非遗和旅游融合,开展双向培训,即将旅游相关业务内容纳入非遗培训范围,帮助传承人了解旅游行业特点、运营模式和游客需求等;将非遗内容纳入旅游行业培训范围,帮助导游、讲解员了解非遗。积极引进非遗产品设计、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传承发展。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首先要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普查开始,建立谱系,搞清楚来龙去脉,梳理出历史渊源,体现真正的文化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借由旅游的途径,借由导游之口,借由多种多样的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借由现代的、年轻人能迅速接受的形式进行演绎,开展广泛的、大力的宣传推广,让游客熟知,才有可能去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要进行现代的改良和发展。比如说,德云社对于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就跨出了很有意义的一步,很值得借鉴,首先要让人认识,才有可能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再返回头去看原汁原味的艺术,才能品味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菊萍,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许良,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副校长)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