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新任务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黄河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总结五年来黄河治理的主要成就,分析治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未来黄河治理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与挑战。
一、近五年来黄河治理的成就
在过去的五年中,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多项政策和工程措施,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的管理效率,显著改善了流域内的水质。首先,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政府推动实施了一系列节水工程,如在农业领域推广了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减少了传统灌溉方式下的水资源浪费。同时,各地积极开展城市和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和节水改造,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山东省推行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使得全省的用水总量在近五年内持续下降,但经济效益却不断增长,达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水质的改善是黄河治理中的一项重要成果。通过对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的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的主要河段水质明显改善。例如,河南、山东等地对流域内重点工业企业实施了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黄河干流的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逐步提升为Ⅲ类,部分支流的水质也得到显著改善。此外,黄河流域内的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通过水库调度、河道治理等措施,各级政府确保了黄河干流和支流的生态基流,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功能的恢复。例如,陕西省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工程,使得长期干涸的渭河恢复了生态基流,显著改善了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
近五年来,黄河流域的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政府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首先,水土保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显著减少了水土流失问题。例如,山西省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植被覆盖率从2018年的约20%提升到2023年的30%以上,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此外,甘肃省的梯田建设和生态涵养林的推广,使得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为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次,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等地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黄河滩区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工作,通过实施湿地修复工程,湿地面积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例如,黄河三角洲的鸟类种群数量在过去五年中逐步恢复,其中珍稀鸟类的栖息地面积也显著扩大。湿地的恢复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为流域内的水资源调蓄和防洪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此外,沙漠化防治工程在黄河上游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宁夏、内蒙古等地通过实施沙化土地封禁、生态恢复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沙漠化扩展的趋势。例如,宁夏的“六盘山绿化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当地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还为中下游地区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黄河流域的各省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推进。各地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黄河流域的传统工业基地,如陕西、山西等地,积极推进煤炭、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能源和环保产业。例如,陕西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逐步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绿色转型。同时,各地还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黄河流域的许多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甘肃、宁夏等地依托黄河沿岸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址,打造了多个生态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黄河流域的各地政府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发展有机农产品和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升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再次,绿色金融和环保投资得到加强。为支持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的投资力度。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流域内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得到了有力支持。例如,河南省发行的绿色债券用于支持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黄河治理的过程中,各省区还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首先,山东省的“水利+生态+经济”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在黄河下游实施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和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河道整治、湿地恢复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山东还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其次,陕西省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为黄河中上游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成功案例。陕西通过大规模的生态恢复项目,改善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问题。同时,陕西还结合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此外,内蒙古自治区的“沙漠化防治与草原恢复”工程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遏制了沙漠化扩展趋势,恢复了草原生态系统,为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黄河流域的各省区在过去五年中通过不同的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中国其他流域的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黄河治理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除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根本经验,具体而言,至少应有以下几点:
一是贯彻了统筹规划与系统治理的理念。通过国家层面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各省区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地方性规划,确保了治理措施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这一系统治理的思路强调流域整体性,打破了过去行政区划之间的壁垒,促使各省区在资源调配、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上形成合力,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是坚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在实践中不仅体现在政策制定和工程实施上,还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地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绿色产业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等举措,逐步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一经验表明,生态保护并不必然与经济发展相矛盾,二者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与政策引导,实现协同推进。
三是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水资源管理、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方面,各地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使得生态监测更加精准,治理措施更加有效。此外,节水灌溉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这表明,科技创新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可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重视多方参与实现了社会共治的生动局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方力量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各级政府在规划制定和工程实施中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企业通过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组织通过环境宣传、公众教育等形式,提升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了力量。这一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多方参与,形成治理合力,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尽管黄河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与困难。
一是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黄河流域跨越多个省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差异较大,这给流域整体治理带来了挑战。尽管各地在规划和政策执行上的协调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地区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例如,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压力较大,而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诉求更为迫切,二者在资源调配、政策落实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治理效果,还可能导致区域间的利益冲突,亟需进一步加大区域协调力度,平衡各方利益。
二是长效机制尚不完善。黄河治理中的许多措施仍以项目制为主,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长效机制的建设仍显不足。例如,一些地方的生态修复工程缺乏后续管理和维护,可能导致前期投入的资源难以持续发挥作用。此外,生态补偿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尚不完善,导致部分治理工作面临资金短缺和后续支持不足的问题。这表明,在未来的治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治理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尽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黄河治理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例如,在一些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确保经济持续增长,仍是一个难题。这种矛盾的存在,表明在未来的治理中,需要更加精准的政策设计和更灵活的治理手段,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三、未来黄河治理的任务与挑战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治理和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黄河治理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任务和挑战,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治理思路和措施。
精打细算强化水资源管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高效利用,尤其是在面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确保黄河流域内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应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和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提升流域内水资源的分配效率,确保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平衡。同时,还应加强水质监测与污染治理,确保黄河水质持续改善,为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的水资源。
保护与恢复并重优化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脆弱而多样,未来的治理任务应重点放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上。首先,要加强对黄河流域关键生态区域的保护,如湿地、森林、草原等,确保这些区域的生态功能得以维持和提升。其次,应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逐步恢复其自然功能。同时,要推进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和实施针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持续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绿色转型将是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可再生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探索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发展路径。同时,要加强绿色金融的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持续完善区域协同机制。黄河流域跨越多个省区,未来的治理任务中必须强化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首先,要继续完善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确保各地在治理目标、政策措施上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其次,应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上下游地区、左右岸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治理,解决流域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此外,还应鼓励各省区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加强经验分享和技术合作,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未来黄河治理的任务中,科技创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加大对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治理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流域内的生态监测能力,实时掌握水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变化,提升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应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精准治理。尽管黄河治理前景可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尽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黄河流域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面临发展压力时,可能倾向于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如何在这些地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是未来治理中的一大挑战。
加大区域利益协调力度。为解决区域间的协调和利益平衡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建立更为有效的利益协调平台。要推动各省区在资源调配、政策执行上加强协同,确保流域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应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合理分配生态补偿资金,确保上下游地区、左右岸之间的利益均衡。
有序扩大社会参与面。尽管近年来黄河治理的社会参与度有所提升,但整体而言,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未来的黄河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在公众教育、环保行为推广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此外,部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环保责任感不足,环保投入有限,这也限制了社会力量在黄河治理中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提升社会参与度,构建全民共治的格局,将是未来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总之,黄河长治久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未来黄河治理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任务和挑战,只有在统筹规划、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楚汉,王光谦.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人民黄河,2024,46(09):1-7.
[2]左其亭,杨智楷,张伟,臧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J].人民黄河,2024-08-14:1-8.
[3]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好宁夏篇章[N].人民日报,2024-06-22(001).
[4] 刘娇妹,王刚,付晓娣,于守镇,任明磊,时环生,邓学燊,陈科.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人民黄河,2023,45(07):7-13.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水利,2021,(21):3-16.
[6]纪平.保护治理黄河 不负历史重托[J].中国水利,2021,(18):1.
[7]林武.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率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J].山西水利,2020,(09):4-6.
[8]张金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20,42(04):1-6.
[9]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J].改革,2019,(11):33-39.
[10]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1-3.
[11]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J].人民黄河,2019,41(11):1-6+16.
[12]刘昌明.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J].人民黄河,2019,41(10):158.
[13]习近平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J].人民黄河,2019,41(10):2-3.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院教授,智川书院院长,大河网特约专家;叶焕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工作重要论述研究”(22BDJ0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