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中秋:文化传承、节日习俗与社会生活
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并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自宋代(960—1279年)起,这一节日已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共庆的重大时刻。吴自牧《梦粱录》云:“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也是宗教祭祀、民俗娱乐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时间。宋人庆祝中秋的方式,不仅彰显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深切向往,更映射出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一、全民赏月:中秋节的核心活动
在宋朝,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赏月。赏月是宋代中秋节的核心活动,它不仅承载了视觉享受,还寄托了深厚的情感。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自然崇拜和天象的观测,而赏月则是这一习俗的核心。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宋人非常重视中秋夜的月色:“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宋代的贵族和普通百姓都会在中秋夜聚集在楼台、庭院或江边,布置宴席,品尝美酒佳肴。
赏月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中秋节在宋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更是充满了浪漫与情怀。中秋夜,月光如水般泻在宋人的庭院与心中,成为他们诗意生活的重要一幕。宋代的文人们常在月下抒发胸怀,借月亮表达思乡、怀旧之情和人生感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其中的佳作,其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成为人们表达对亲人思念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经典语句。杨万里《中秋月》有诗句“遥想前年清秋节,伊人燕尔长相伴。彼此文章互击节,瘦影清削相顾怜……举杯长叹问青天,低头苦泪透青衫。惟有独酌遣愁怨,故人千里望团圆”,回忆了和亡妻幸福快乐的时光,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当下孤寂的心情。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中则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壮丽景象:“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充满了对宇宙的想象和对人生命运的探讨,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有时天公不作美,宋人也会遇见中秋无月的情况。苏辙在《中秋无月同诸子二首》中写道:“直埋今夜月,真失众人心……且尽樽中渌,高眠听雨风。”苏辙本想和儿子一同饮酒赏月,可惜浮云密布,只能饮尽残酒无奈睡去。陆游的《甲辰中秋无月十七夜独皦然达旦》也提及中秋无月,凸显了他的失望和孤独。虽然无法欣赏明月令人心情不佳,但有时或可弥补遗憾。宋人郭应祥的《西江月》写道:“赏月几成喜雨,开尊仍间围棋……休言动是隔年期。闰八看看又至。”对于宋人来讲,闰八月意味着可以过两个中秋。张元幹在《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写道:“闰余有何好,一岁两中秋。”还有刘克庄《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云:“老年有奇事,天放两中秋。”都描写了闰八月两度中秋的情景。
二、拜月祈愿:神秘仪式与文化信仰的结合
拜月作为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在宋代尤为盛行。通常,拜月仪式会在中秋夜进行,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同时也融入了浓厚的文化元素。据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此习俗反映了宋人对月亮的敬仰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男孩祈愿未来仕途顺利,步步高升;女孩则期盼拥有如嫦娥般的美貌和明亮如月的容颜;已婚者希望多生贵子,绵延家族。拜月仪式不仅是对月亮的祭拜,更是一种承载美好祝愿和期盼的文化表达。
三、中秋美食:舌尖上的美味
宋代中秋节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饼类小食众多,《梦粱录》和《武林旧事》都有详细记载。但是宋代的月饼并不承载团圆之意,也不是必备食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兴盛起来是在明代。那么宋人过中秋吃什么呢?宋代有一种特别的中秋食品叫“玩月羹”,由桂圆、莲子和藕粉等材料制成,是一种清爽的甜品。郑望之《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可知,宋代中秋节常见的食物是玩月羹。此外,汴京还有海鲜和众多时令水果上市。《东京梦华录》记载:“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这些新鲜上市的食材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更体现了宋人对生活品质的重视。每一种食材都以其独特的风味,为中秋的宴席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也反映了宋代人对食材搭配和节日美食的讲究。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氛围。
最后,还有不可或缺的饮品——美酒。《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可知,宋人多在中秋节前就开始买酒准备过节。到了中秋当天,各大酒坊的生意更是火爆异常,成为宋代城市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酒香与笑语交织,酒坊内外人声鼎沸,顾客络绎不绝。宋代的酒文化深厚,酒不仅是社交的媒介,更是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中秋这个特别的节日,人们纷纷涌向酒坊,选购美酒,与家人朋友共饮,以此表达对团圆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宋代,即便是陋巷穷人也会“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宋代中秋美食的品类丰富,也反映了宋代农业和商业的发达,以及对季节变化的利用。在中秋这个寓意着丰收和团圆的节日里,人们通过品尝这些时令美味,不仅享受了大自然的馈赠,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四、观潮与弄潮:节庆中的自然体验
在宋代,中秋时的观潮活动非常盛行。北宋时期的观潮与弄潮活动曾因弄潮者多被淹死于江中,而在英宗治平年间一度被禁止。然而,“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可见观潮、弄潮活动在北宋时已经深受欢迎,屡禁不止。到了南宋,这些活动更为盛行。据《梦粱录》记载,观潮活动通常从八月十一日开始,“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武林旧事》也记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人们租赁看台,哪怕只是一小块地方都不容易找到。至于那些善于游泳的吴地青年,则会披散头发,身上绘有图案,手持大幅彩旗,勇敢地迎着潮水而上,在巨浪中翻腾跃起,展示他们的技艺,而他们手中的旗子却始终不沾水,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能力。苏轼曾作《八月十五看潮五绝》,描绘了盛大的观潮场面和壮观的潮水景象。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中秋观潮已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活动。观潮和弄潮活动不仅是一种视觉盛宴,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体验,宋人通过观潮活动感受自然的力量,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五、节日的夜市与民间娱乐:繁荣的都市生活
中秋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宋代城市生活中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武林旧事》记载:“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节日期间,京城的夜市尤为繁荣,商贾云集,街头巷尾充满了欢声笑语。各大商铺推出各种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迎接八方来客。《梦粱录》也记载:“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市民们争相前往酒楼赏月,饮酒作乐,街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常。
与此同时,民间还流行着各种娱乐活动,如猜灯谜、玩花灯等,进一步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特别是在节日的夜晚,人们会放置“‘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这一景象美轮美奂,仿佛让人置身于星海之中,成为中秋之夜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充实了中秋节的节日氛围,也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和喜庆之情的时刻。夜市的繁华景象,不仅反映了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也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市民文化的丰富与活力。中秋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宋代不仅仅是家人团聚的契机,更是城市生活中的一次文化盛宴,见证了社会的和谐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结语
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集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自然体验和文学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通过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宋人不仅表达了对家庭团圆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之美和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这些活动和习俗不仅丰富了宋朝人的生活,也为后世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宋朝中秋节不仅是节日文化的盛会,更是文化认同与社会结构的反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研究这一节日,我们不仅能理解宋代人的生活方式,还能汲取其文化传承的精髓,促进现代社会中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武亚南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