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你说理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聚焦关键环节
编者按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5年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河南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河南该怎么干?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动专家学者,推出特别策划《“河”你说理》,致力于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道理学理说深说透。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4年9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话再次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明确了根本地位、发展目标与实施方向。
自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河南各地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力,非常重视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和高质量的统筹规划,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黄河文旅通过数字化、创意化、场景化等方式,致力于对新质生产力的激活。如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等沿黄河城市纷纷发力,深入挖掘、创意呈现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从洛阳的《无上龙门》到郑州的“只有河南”,都在黄河文化的精神提炼与价值呈现方面做出了高质量样本。在生态+文化+旅游方面,河南则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沿黄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以及沿黄生态廊道的打造等,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做了有效结合。五年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日渐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焕新着河南的文化建设面貌。但换个角度看,与河南厚重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相比,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尚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在诸如对黄河文化的持续学理研究、中原农耕文化的研究展示、河工文化的挖掘呈现、黄河左岸文化的传承弘扬等方面仍有待重视和加强。
一、深化黄河文化的学理研究
论证扎实、层次清晰的学理研究是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大前提。黄河河南段地跨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形成、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产生了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等滋养中华文明的主干文化。同时,河南又是治理黄河的主战场,众多与治河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发生于此。然而,当前的黄河文化研究还不能充分适应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现实需要,原因有三:一是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及地域利益的争夺,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梳理和研究着力较多,而对于黄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的界定和总结,缺乏权威的观点论证;二是对于黄河文化中物质文化的研究挖掘着力较多,而对于黄河精神的提炼和宣传尚有待深入推进;三是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着力较多,而对于同属于黄河文化内涵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待加大研究力度。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不仅要站位河南,更要放眼全流域,在加强对黄河文化上中下游总体特征的研究提炼总结的基础上,提炼河南段黄河文化的独特性;要慎重提炼黄河精神,避免提出看似包罗万象实则大而无当的概念,要抓住黄河精神本质特征;尤其要重视黄河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要把其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河南的乡村振兴战略、青少年教育事业以及思想政治建设党建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强农耕文化的当代转化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从文化遗存看,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存中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从耕作方式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农业耕作技术体系;从农学思想方面,卫国人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都对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农耕文化的研究展示与创新利用方面,河南尚有待重视与推进。在专业调研力量的组织、专门科研队伍的创建、当代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的介入,以及专类主题陈列展示场馆的创建等方面,都有待大力推进。
河南拥有丰富的农耕历史文化资源,应以创新的眼光切实加强学术研究,开展抢救性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多措并举推动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在现代传媒、教育领域、文学艺术等领域,大力倡导以优秀农耕文化为素材进行宣传教育和艺术创作。要鼓励和支持休闲观光旅游业通过器物展示、活态呈现、体验感受、观光采摘等手段,对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拓展河工文化的展示平台
河南是黄河河工文化产生最为集中的地区。历代1590余次黄河的泛滥决口,主要发生在郑州、开封兰考、安阳内黄附近。河南由此成为历代治理黄河的重点区域。有文献记载的如西汉的“瓠子决河”(现有滑县宣房宫遗址),东汉的“荥口石门”,唐代的滑州(今滑县)治河,宋代发明的治河工艺埽工,元代的贾鲁治河,明代刘大夏的“太行堤”(延津),潘季驯“束水攻沙”理论的实践地(商丘黄河古堤)等都在河南。当代治黄史上,黄河河南段沿线分布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人民胜利渠渠首、武陟嘉应观、兰考东坝头、封丘曹岗险工等治黄遗迹及工程节点等。另外,在黄河堤防遗存与引黄涵闸遗存方面,河南有数十处可查可考可挖掘之地。但在黄河河工文化的研究挖掘与展示方面,河南尚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相关科研力量及资金投入不足,展示手段或平台简陋,不够智能或智慧化等等问题。
从省级层面,河工文化的挖掘应重视历代治河史及治河工程遗迹的保护研究,挖掘河南的治黄经验智慧,提炼其中孕育的黄河精神;要积极借助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构筑有效的河工文化展示平台,加强对河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研究与开发。
四、统筹发展左岸黄河文化
河南8个沿黄地市中,郑州、洛阳、开封均在黄河右岸,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禀赋和较好的文化建设基础,以都城文化为核心的优势资源已得到持续挖掘和深度开发。然而,从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来看,河南段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并不仅仅局限于郑汴洛黄河右岸,左岸的焦作、济源、新乡、濮阳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却因种种原因经常被忽略。如焦作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共同承载和诠释着怀川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其中许多却不为人所知。
国家实施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恰恰为黄河左岸各地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系统整合黄河两岸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开发黄河左岸的文化遗存,全面展示黄河流域河南段的文化魅力,对于提升全省经济文化的整体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重视左岸各地市黄河文化的研究展示,做好左岸各地市黄河文化的发展规划,构建左岸黄河文化地标体系,增加左岸黄河文化重大项目配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打响河南左岸文化品牌。
五、重视黄河故道文化挖掘
河南境内的黄河故道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流域广、河道遗存多等特点,历史文化遗存相当厚重。以明清故道为例,明清黄河故道在河南境内面积达626平方公里,长156公里。其中商丘境内保存有完好的明清故道黄河大堤,记录了700多年的黄河变迁,是研究古代治理黄河的活标本。黄河故道所经之处,如安阳、鹤壁、商丘、周口等地市,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安阳与黄河文化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有2处,即安阳殷墟和大运河文化(滑县段),其中殷墟遗址距离黄河故道大约60公里。安阳内黄县境内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的三杨庄汉代遗址,为黄河河道变迁等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开封市黑岗口作为生态廊道示范带的一段,从以前的“脏乱差”到如今的“美如画”,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商丘的民权林场也让黄河故道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生态建设之外,要明确黄河故道文化遗存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以重视,对其进行研究保护传承是弘扬黄河文化的应有之义,文化地理的区隔应与经济地理的区隔有所分别,因此,理应将黄河故道所经地市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规划范围,及时对相关的黄河故道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核查、保护、传承与开发,带动更多拥有黄河故道资源的地市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扎扎实实做出成效。
【执笔:靳瑞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郭海荣、孔令环、靳瑞霞、秦玉、尹松鹏、卢冰、马培红、任梦一、张洪艳、范先立】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