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18 13: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考察调研黄河沿线的九个省区,广泛接触黄河流域干部群众,分别在郑州、济南、兰州三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黄河治理的重要论述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地彰显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内在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核心要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河地位论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国运生发地、民生发展基地、文化发展要地,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首先,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依次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并最终注入渤海,是连接我国三大阶梯的重要生态走廊。此外黄河经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和多个荒漠,拥有多个湖泊湿地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在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建设战略布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均位于或穿越黄河流域,对于保障北方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和沿岸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黄河流域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中心和能源开采基地,拥有实力雄厚的传统工业和基础产业,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最后,黄河流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黄河流域由于自然条件和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缓慢,并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西北青甘宁三省经济发展总量与下游的河南山东相比差距较大。而中下游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同长江流域及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同时黄河流域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黄河安澜论

由于历史上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下游宽阔平坦的河道不断淤积,导致下游河道逐年抬高,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河”,一旦雨季降水过多将可能引发黄河泛滥决口,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与安全造成巨大威胁。“黄河宁,天下平”,确保黄河安澜,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成为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心愿。在党的带领下经历多年治理,黄河实现了70多年没有发生重大洪涝灾害,20年未曾断流的伟大壮举,但黄河水沙不协调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担忧黄河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他多次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1]“要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深刻影响,从安全角度积极应对,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2],体现出黄河防洪防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水少沙多是黄河长期泛滥的根本原因,只有推动水沙协调才能根治千百年来黄河治理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牢牢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关键,利用水利设施调水调沙,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推动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防洪工程加固,减少下游黄河河道泥沙的淤积,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切实保护好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如何建立完备的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3],“要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4]。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洪涝、改道频发的问题,黄河沿岸城市要居安思危,不能放松对于洪涝灾害的警惕。

三、生态优先论

生态优先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主攻方向、战略路径、重大原则和根本遵循,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光,蕴含着为民族谋千秋大计的深邃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中要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他明确指出:“不要一说研究黄河发展,什么东西捡进筐里都是菜。黄河流域发展的内涵一定要定义清楚,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以黄河生态保护为重要的背景依据。”[5]在2024年9月12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三北’工程联防联治,提升整体效果。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要支流和重点湖库治理,搞好沿河环湖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有效管控风险源。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黄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象并没有改变,其生态脆弱区面积广阔,分布广泛,一旦破坏修复极其困难;水资源匮乏,黄河流域承载的人口和产业众多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远远高于生态的承载能力;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严峻,洪涝灾害依然存在。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中的红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逾越,要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生态屏障质量效能为出发点,健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防护体系,提升上游三江源的水源涵养能力,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能力和下游黄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构筑起坚固的生态安全长城。

四、系统治理论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6],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7],指出治理黄河流域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8]“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9]“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10]。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上下游相互作用、流域内外唇齿相依、左右岸相融共生的整体,各生态要素是紧密相连的,各生态要素的平衡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想要治理和保护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坚持系统观念是关键所在。要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山上山下、城市农村以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防治,实现上中下游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五、分类施策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11]“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12]“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黄河流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上下游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才能推动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对于黄河不同地区要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上游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要推动保护好水土植被,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大力度保护与修复上游多样性草地、灌丛植被,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保护政策,提升水源涵养的能力。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固土固沙能力较强的植被进行种植,提高两岸水土保持的能力,同时运用工程措施建设淤地坝和修筑梯田,拦截河水中的泥沙,使泥沙沉积,通过放水建筑物排出。下游地势平坦,中游带来的泥沙在此推进抬高河床形成“悬河”,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通过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减少两岸对于黄河水的依赖,同时针对下游湿地要构建全面的保护规划,充分考虑湿地的特点和保护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目标和措施,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保护。

六、扩大开放论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外开放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他指出沿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9省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2.3%”[13]。他要求要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的对外开放水平,沿黄地区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通过扩大开放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潜力,提高与其他区域的互联互通水平。在2024年9月12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要“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决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要“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其他区域战略的对接,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协调联动。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由此可见,要想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就要站在全国和国际的视角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在国家方面,应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衔接并互动起来,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信息共享和资源互相利用,加强黄河流域和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和交往,加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衔接。同时沿黄地区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积极沟通、创新机制,注重协调好各个区域的利益诉求,为推动深化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节水优先论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黄河流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些年黄河流域人口飙升,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巨大。数据显示,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从1972年到1999年28年间,黄河下游干流断流22年,断流最严重时距入海口的长度达704公里,这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湿地面积萎缩,百姓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为了治理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诸如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调剂,但水资源供需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曾何等壮观,如今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保持黄河不断流。”[14]在2024年9月12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健全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强化地下水水位管控,加大中下游地下水超采漏斗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稳步优化调整‘八七’分水方案。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水权交易,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实施节水行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要深入实现节水控水活动,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用,利用好每一滴水资源,严格把关水资源的使用,将“节水优先”的思想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各方面。发展节水农业,将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科学的滴灌、喷灌;推动工业节水,利用各种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的高耗水企业,取缔污染严重的工厂,大力发展节水绿色产业,升级废水处理技术以实现工业废水的二次利用;建设节水城镇,大力推广节水器具,普及城市节水型设施,实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提高城市污水再利用率,让节水思想深入人心。

八、文化根魂论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由此缔造了炎黄子孙“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大融合”的民族认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的作用,他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5]黄河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沉淀和积累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持续创造的大量优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发源地,其蕴藏的深刻内涵是维系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关系到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赓续永存,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关系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发展。在2024年9月12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九、民生福祉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6]。“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黄河治理好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千百年来,黄河给沿岸群众带来福祉,也因泛滥而造成很多灾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是要让人民享受黄河安澜带来的福祉,让奔腾咆哮的黄河之水成为滋润千家万户的涓涓细流。黄河流经9省区的66个地市、340个县,有上亿人口,要从流域整体性出发,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生态保护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水安全、水资源等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让黄河治理保护成果更好惠及流域全体人民。此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事关黄河安澜,还关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17]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战略,更是政治战略。沿黄地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地解决流域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战略不高、生态保护不力等问题,打造一条沿岸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

十、正确政绩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17]“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18]“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19]“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20]。在2021年10月22日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深刻诠释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篇布局,坚决摒弃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错误做法。

引文注释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68页。

[2]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

[3]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

[4]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

[5] 《创作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人民日报》,2019-09-20(1)。

[6]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7]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8]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9]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

[10]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1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12] 《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台声》,2020,(09):6-13。

[13]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14]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15]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00页。

[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7]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18]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

[19]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3日。

[20]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院教授,智川书院院长,大河网特约专家;薛浩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工作重要论述研究”(22BDJ0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