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19 10:41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治理和保护黄河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强调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重要论述,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1.黄河流域的水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强化江河流域水情认知,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加大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力度,旨在全面保障国家用水安全与水生态安全,共筑蓝天碧水绿草的江河新生态。在“四水四定”原则的指导下,农业用水节水成效显著。山东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均展现佳绩。山东水利厅数据显示:“经过节水改造,灌区亩均灌溉用水量由之前的280立方米降到160立方米左右。”[1]河南农业农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河南在黄河流域及引黄受水区14个市建设高标准农田5391万亩,占流域耕地面积的77.5%,实施节水灌溉面积2330万亩,占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81%”。[2]黄河流域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在保障黄河不断流的同时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黄河流域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黄河流域的水质逐步实现了由重度污染向水质良好的跃迁。“据2012年12月监测到的数据显示,黄河流域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而在2019年第四季度生态环境部通报数据显示黄河流域水质为良好。”[3]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指导下,生态保护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举措也在逐步落实。以黄河两大支流渭河和汾河的治理为例,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以及山西于1989年出台的《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都为防止河流污染、保护流域内水质提供了保障。如今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还在持续推进,渭河生态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加强。随着黄河流域各个河段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黄河流域水清岸绿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急需省市部门联动,协同推进。构建稳固、全面的制度体系,是治理工作的基石。法治,作为稳固根基、稳定预期、促进长远的保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稳步推进至关重要。随着法治思维的深化与法治手段的强化,黄河流域治理环境显著改善,法治化程度不断加深。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了黄河流域治理的重要思路、原则等内容,对于做好黄河流域立法工作及完善黄河流域生态法治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直接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和实施。2022年10月30日《黄河保护法》正式通过,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作为一部专门针对黄河流域保护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的实施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保护法》作为中国第二部针对全流域保护和发展的法律,不仅进一步填补了黄河流域治理在法律层面的空缺,也进一步推动了黄河流经省区地方性立法工作的进程。这一部保护法的实施,完善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了黄河流域的管理体制,建立起各省区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执法的协同机制以及完善的黄河流域规划体系,在黄河流域治理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黄河流域的执法力度显著增强

  《黄河保护法》深化政府职责,强化企业担当,严格落实企业生态责任,并对公职人员行政处分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黄河流域治理有关法律和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实施之后,对于破坏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方式也有所变化,大幅度提高了罚款额度,并增加了相应的惩罚方式,对企业违法行为在规定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公益诉讼、刑事责任的基础上,将行政处罚的上限提升至500万元。刑法修正案也新增四项与黄河流域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有关的刑事责任。自2019年以来,黄河流域多个省区展开黄河流域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黄河上游青海两部门展开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黄河流域违法取水行为,2023年6月上旬,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五个部门联合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15种违法犯罪行为。以上实践表明,黄河流域各省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充分发挥了《黄河保护法》的治理效能。

  三、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开展

  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加强用水全过程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再上新台阶,是有效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会同相关部委,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重点领域节水工作,成效显著。

  1.节水成效显著

  基于我国国情水情,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水资源节约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方位推进节水工作,成效显著。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近10年来,全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m³以内,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10年前下降了41.7%、55.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量211亿m³,为10年前的3.5倍。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4]

  2.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治化取得重大进展

  为进一步提升节约用水工作法治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将制定《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重点任务纳入相关规划,水利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联合起草小组,开展起草工作。2024年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2024年3月20日正式发布,并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依法依规强化节约用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条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节水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构建了节水制度体系,强化节水全过程管理,突出宏观管控与微观管制相结合,汇聚政府、市场和社会合力,宽严相济激励担当作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明特点,为加快推动用水方式转变、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条例》针对节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加强用水管理、完善节水措施、强化保障监督、严格法律责任等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节水制度体系,以法治手段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自觉节水的社会共识不断强化

  《条例》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节水义务,国家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提升全民节水意识和节水技能,让节水深入人心,促进形成自觉节水的良好社会风尚。根据《条例》的要求,各地不断深化节水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节水中国行”等深度采访报道和节水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对节水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公众节水参与度,形成全民节水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以水资源节约利用行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四、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虽已总体迈入小康社会,解决温饱问题成就斐然,但地域辽阔、条件各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为从富迈向强,需直面并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的挑战。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第二大流域,资源丰富却生态脆弱,发展条件受限,加之产业创新不足与观念束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尚显滞后,短板与弱项并存。因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旨在弥补发展短板,促进全国东西南北均衡协调,共绘发展新篇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事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的进程问题。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破解的难题。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开好此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代省长周乃翔陪同下,深入东营市的黄河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社区等,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20世纪70年代,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搬迁至沿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2013年起,东营市对66个房台村进行住房拆迁改造,建设新社区。“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走进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餐厅、草编加工合作社,详细询问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便民服务、促进群众增收等情况。在居民许建峰家,习近平总书记察看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同一家三代人围坐交谈。许建峰告诉总书记,他们原来住在沿黄大堤房台村的老房子里,2016年搬进了这里的楼房,生活条件好了,就业门路多了,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习近平指出,党中央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保证群众安居乐业高度重视。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5]

  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区是发展短板和问题突出的地区,该地区不仅人口多收入低,生态环境也非常脆弱。因此,在推进流域发展的同时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结合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利用地理条件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能够加快发展龙头企业,有利于缩短城乡、地区间的差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助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光明日报调研组通过到河南沿黄地市实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河南郑州中牟县沿黄乡镇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水土、光照优势,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在雁鸣湖镇、狼城岗镇、万滩镇等沿黄区域打造中牟苹果‘黄金采摘带’,总种植面积近2万亩,亩产值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开封市则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引导沿黄乡镇因地制宜科学选取适合本地的水产业。截至2023年,祥符区毗邻黄河的乡镇已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相关产业年收入总值达4000万元,特色产业与生态保护实现有机结合。洛阳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中硅高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已开发多种高端硅基材料新产品。洛阳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主导产业为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氢能新能源,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促进园区产业结构绿色化、产业链条生态化,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994亿元。在谈到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时,开发区经济发展部部长张彦伟表示,目前园区用电有10%是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输送的绿色电力,园区内国能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还能重复利用,生产化工产品碳酸乙烯酯,既可以减少碳排放,也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6]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河南沿黄地市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五、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扎实推进

  黄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治理的重要论述指导我们持续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1.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系列保障措施

  近五年来,国家持续推进黄河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搭建形成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对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为持续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明确指引和全面保障,对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黄河保护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进行了责任主体的明晰和重点工作的统筹,为新时期进一步深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2023年7月印发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这些制度规划从宏观设计到具体要求,从国家法治保障到具体制度规定,为各方面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扎实的政策依据。

  2.相关部门和省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工作

  水利部门加强对黄河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展示带,推进黄河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挖掘历史治河名人的廉洁文化基因,编撰出版《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等黄河文化系列精品图书。文旅部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与地方政府、水利部门、教育部门等共同打造黄河文化研学路线。与此同时,各地努力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部分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先后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发布绿皮书、蓝皮书等报告。黄河文化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等活跃开展,黄河文化领域学术交流深入进行。

  沿黄九省(自治区)活化传承利用黄河文化资源,开展了探索性工作。在制度设计方面,沿黄各省区相继制定出台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相关规划;在文旅融合方面,青海省举办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系列活动,河南省推出“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山东省全面推动“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山西省推动构建“两廊三带多片”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在传播推广方面,各地相继策划推出《天下长河》《黄河文化大会》《黄河安澜》等各类型文化节目,从不同视角诠释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在文化共建方面,各省份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黄河文化石窟寺联盟、戏曲发展联盟等。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天蓝、山绿、水清的黄河风光,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流域的形象,为传播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增彩助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基础工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利于黄河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引文注释

  [1]姜辰蓉,魏婧,宇邵琨,郝源,杨琳.共护母亲河安澜—黄河流域水利保护纪实[N].新华社,2023-10-4.

  [2]姜辰蓉,魏婧,宇邵琨,郝源,杨琳.共护母亲河安澜—黄河流域水利保护纪实[N].新华社,2023-10-4.

  [3]胡金焱.母亲之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78.

  [4]水利部.我国用水效率和效益持续提升——2023年用水总量保持在6000亿立方米左右[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3.

  [5]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21日考察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的新闻报道[N].2021-10-23.

  [6]光明日报调研组.从一水共护迈向全域共富——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探索[N].光明日报,2024-9-5.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院教授,智川书院院长,大河网特约专家;江孟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工作重要论述研究”(22BDJ0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