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推动育人要素协作互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19 10:44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健全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能够充分整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多种教育资源,使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的育人功能不断延伸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价值互补,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降低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差。在不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思想,以“育人”为核心,将各种育人要素纳入高校育人机制系统中,形成育人资源的圈层排列,达到育人效果的圈层效应,推动各育人要素间的协作与互动。

  (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内开展思政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岗位往往根据自身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具体任务,这种情况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使得各部门在自发形成默契、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上存在障碍。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上依然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由于专业限制,对于课程思政点挖掘深度不够、挖掘范围不宽、为思政而思政的情况依然存在。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高屋建瓴,以协同育人及融合理念为指导,重视思政核心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要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互补与协作,进行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让更好的制度建设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

  2.建立健全高校专业的全过程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说明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同为育人主阵地,二者都具有育人的重任,不分主次。高校只有牢牢把握专业成才和全人教育的共通点,两者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不会顾此失彼。构建全体教师、全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每一堂课程上。

  要保证专业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性,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入学教育机制。在大学生刚入大学时就要着手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入学专业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个进行思政教育的契机,通过专业的系统介绍,专家讲座、优秀校友报告或专业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树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对专业的认同,对专业素养的认知,增强学习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热情和决心。另一方面是要强化过程教育机制。每个教师都要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特色,提炼出爱国情操、职业素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做人准则、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专业的全过程育人机制强调的是每一门专业课程每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育人功能,只有全体协助、齐心协力,育人才能形成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达到直击心灵深处的效果。

  (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评价机制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既是对课程思政育人成果的检验,也是对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我们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前期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建设路径、方案手段进行动态调整,更好地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一个螺旋形的向上循环机制,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和育人机制是一个不断进行沟通、反馈、再沟通、再反馈的互动循环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所以,专业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机制。

  1.加强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

  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建立的基础是连续性,即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从时间到内容具有连续性才能保证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效果。连续性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才能带来润物无声的力量。具体到每一门专业课上,主要体现在:如教学大纲中教学素质目标的明确。像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培养敢于担当的品质;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激发心系国家建设,勇担时代使命的爱国情怀等明确标识。教案中教学手段的选择、授课案例的甄选应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每一章中实际上都可以挖掘出体现课程思政的资源点,进行归纳提炼,形成系统性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材编写也迫在眉睫。另外,期末考试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道德礼仪、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应成为课程考核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完善课程考评机制

  课程思政的评价不仅仅有定性的描述,还要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建立起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包含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学生评价和平时进行的学生评教还是有区别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习感受和效果,而不是对老师的评价,因为课程思政进行的关键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受众群体的收获和提升。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授课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对授课过程、手段、方法、内容、扩展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思。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本人授课中的经验和不足,对后面的工作补充和改进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同行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跟听、说课以及比赛等形式进行。课堂跟听是非常好的方式,相对于说课和比赛的某一章节的精心准备,平时课堂上课可以反映更真实的内容,但是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标确定之后进行访谈、调研多种形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学科性质、课程性质不同,指标权重有区别、有侧重。所以,摸索出专业课程思政的指标体系及量化体系是一个非常繁琐而且复杂的工作,后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另外,可以积极利用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现代科技平台的数据信息,对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整合。

  3.建立教师激励评价机制

  进行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初心不仅仅是督促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还需要将课程思政的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有机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师的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使在课程思政方面付出了心血、获得了成绩的教师的有效探索和积极实践能够得到认可,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主动性,所以建立教师激励评价机制也是势在必行。比如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成绩的老师可以获得评职称的绿色通道,可以建立工作室形成团队等,让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和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构建是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又一基础,保障机制应包含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人才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提升师资思政素养。授课教师思政素养的高低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与广度、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能力、专业课程育人效果息息相关。所以,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必须把好第一关,并且在教师考核的时候,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课程思政的人才标准和高校教师的人才要求是一致的。二是选派现有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课程思政发展历程不长,很多学校都在摸索发展之中,但是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较为突出的高校和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不断涌现。所以,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相关课程的培训、讲座、报告和交流,或者邀请专家对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把脉问诊,当然这也是一条教师和专业快速成长的捷径。三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内部交流,积极介绍经验,传帮带,共同提高。这种内部交流不能局限在同头课、同专业的教师之间,更要积极推动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四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多学科背景团队。可围绕专业课程建设目标,搭建多学科、多教师结构团队。比如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可以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管理学等学科背景教师展开,理工类专业可以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航空概论等学科背景教师展开。

  专业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体现在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很多由学校的教务部门规划设计,各二级学院机构建言献策,然后以“课程建设”的方式予以统筹推进。以学校为统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优势在于这种保障机制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的一部分,学校会在制度、经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和保障,并且有利于全校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齐头并进,形成不同专业共同发展的合力,最大力度地避免了参差不齐的局面,而且可以通过检查、经费划拨、考核等多种方式不断促进各学院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动态调整,更好地指导不断发展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

  【作者:叶晨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改项目“三链联动·四维并举·五位一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