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之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20 09: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凝练地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各有侧重,连贯统一,全面准确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领会并自觉实践,将有力推动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把高质量发展与“六个必须坚持”联系起来,不难探索发现二者的逻辑必然关联和意象高度契合。“六个必须坚持”将高质量发展纳入哲学视野中,以高度哲理化的思维审视之,高质量发展因而具有战略性高度及意义;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目标及其拓展印证“六个必须坚持”的高度科学性、现代性,后者藉此获得现实性、力量和实践性归结。

见识的高度触及质和量及其高度程度规模等,眼光的透视度目测质量的性质和纯度,视野的开阔度触及质量的阈值。引生活俗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可作互为启发式理解。做得到做不到,关键在于想得到想不到,想得到不一定做得到,想不到绝对做不到,目力不及脚步绝对不会丈量到。实践以理论为先导,生活中各人按自己的(自己产生的念头想法或影响自己、自己接受的文化观念)方式行事。恩格斯指出,不管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站在吸收全人类经验和智慧基础上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一个民族是不可能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峰上的,理论之于实践的巨大意义,由此可见;理论之于实践的巨大意义,也由社会无数发展进步成功的实践、科技实验和实践所反复证明,不断展现。单就社会生产的制度层面而言,相对先进的、在历史时序中处于后现的社会制度,总是以某种相对先进的社会观念和思潮为先声、为精神动力,而后与社会现实物质性力量相结合而萌芽生发发展壮大,而当它与社会的再发展进步不相适应,渐渐沦落阻滞时,就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走向衰败灭亡,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就社会生产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层面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上每一次科技进步和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改变着生产的组织形式、实现方式,极大的提高生产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以新旧石器为标志,铜铁冶炼及制造使用,推动生产力发生量的提高和质的提升,科技革命引领人类迎来工业革命,新科技革命及信息化革命,召唤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类活动的社会性由参与的人的群众性、社会性所决定。二人之间即存在公(社会性之公共性),既构成社会,而当人进行、实现和完成社会化时,单个人的活动亦具社会性,而意识及其牵引构成社会性的精神内涵,实践被定义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物质活动正是由人的社会主体性所决定的。精神参与和主导的社会活动即实践,孕育、产生、萌发、形成、丰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新的社会意识或主导或参与新的社会活动及实践中去,即是人类社会在物质精神反复交织、相互作用、曲折递进的必然规律。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新的理念有一个成为思潮的过程即大众化的过程,而新的理念只有形成社会思潮掌握群众才能在社会活动中,泛化为有广泛群众参与的社会化实践活动。科技发现、创造、发明、创新及引发社会变革如此,古往今来,中西社会思潮走向、社会变化变迁更替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崇尚科学理性的西方不是偶然的,而在东方被接受并以之为指导取得革命成功,是有着深刻广泛的历史必然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试验、抉择、实践推进,在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契合性。这里不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归因,而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有其产生、发展、传播、具有广泛受众的必然性(其主旨虽为西方所拒斥,但事实上其理念和方法却不得不被西方广泛接受,不得不相应地适时地更多的是滞后地改革和调整,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反西方的思想在西方世界里出现,也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西方世界发生强制性作用的之一有力例证。马克思主义虽被西方拒斥,但绝不能完全无视或否定它。马克思主义内生于西方,又以不同的面目和形式不可分割的连接、组合、参与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历史演进中)。

当我们的目光触及人类社会演进的文化逻辑和轨迹,由此获得“六个必须坚持”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叙事的宏大背景,而当我们关注于“六个必须坚持”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结、动态演进时,脑海里就会浮现情景剧式的舞台化效应。

“六个必须坚持”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结、动态演进有两条路径。其一,“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精神、理论主旨实践意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哲理化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性、哲理性、宏观纵深性思维,有机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形态表现出来,发挥着对全社会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导作用,其社会实践路径即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内涵特别是经济内涵就是“新四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其二,“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主体定位、主要内涵、基本性质、根本特征、时代风貌,从而发挥对一切工作含高质量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哲理性指导作用。这其中又有两种方式:一是“六个必须坚持”在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最高层次提供最深刻的思想和思维指引和导航;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连接,贯通由此到彼、由彼到此的中介桥梁纽带,可视为新发展理念支配导引下的高质量发展意图、指引和趋向。

“六个必须坚持”首要是坚持人民至上。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目的是共享。共产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就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秉持人民的立场、目的、动机和依靠,高质量发展的高价值取向归结到人民共享、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彰显“六个必须坚持”的方法论意义,是哲学层次的方法,展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框图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瞻视、结构性体制性提升、整体性推进,由此获得坚实而深刻的理论依据。系统观念的着眼点、入手处、改进处,在于问题的发现、提出及求解。新发展理念既是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自我主动规定历史性任务的主要问题,又是回应于古今中外,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而产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危机的经验教训总结和反思,在系统观念的关照下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新发展理念着眼于我国社会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化,推动我国经济迈向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而高效益等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又是高质量发展之高的延伸、拓展、标注和发挥。坚持守正创新,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而以创新为动力和引领的新发展理念的五大原则,经探究可发现,皆可归纳入我们所应归之正、所应守之正。正确科学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又是支撑发展提质增效的建立型构架和动力性要素。

我们因自立而自信,因自信自立而自强。自强的经济表现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高质量发展的提现。坚持胸怀天下,扩大新发展理念的视野和宏图,提升我国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情怀和长远指向,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现实举措就是同心共筑中国梦。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和推进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谋求中国发展的同时造福全人类。

(作者:贺雨生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