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20 09:26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黄河,心系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走遍黄河上、中、下游的各个省区,对黄河治理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批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产物,是深入总结我国黄河治理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人民治黄历史经验的产物,是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强大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的主观活动要自觉遵守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认识客观规律,人类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认识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进步;世界是运动的,要自觉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世界是联系的,要自觉运用辩证的、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思想武器,在黄河治理领域自然也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总结,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指出:“自然,就它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人类应当找寻二者的共性和契合之处,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利用和开发自然,从而维系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中蕴涵了关于治水的丰富理论,主要包括治水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治水实践中政府的主导作用等,这些科学的理论观点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恩格斯指出“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人为浇灌”[2],马克思认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一次回信中提及:“使用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3]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自然是他深入思考黄河治理问题的基本理论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把握和运用,同时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的理论和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水事业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曾提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48年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兴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毛泽东坚持遵照客观规律办事。《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到,“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小型水电建设”[6]。毛泽东同志还曾来到黄河各省各地区实地对黄河流域进行考察调研,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毛泽东运用唯物主义辩证观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为我国后来的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引。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集体领导核心,始终关心中国治水事业的发展。在194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在农业上推广优良品种,兴修水利。”[7]新中国成立后,时任西南军区政治委员的邓小平把发展水利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方式、把水利问题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面对中国社会的水患问题,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实际的客观条件科学治理水患。在解决长江水患问题时,邓小平指出了三峡工程的修建不仅可以防洪,并且可以发电。邓小平还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在对黄河的考察中提出的黄河上游总体建设规划,为黄河上游连续进行大规模、滚动式开发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上多次提及关于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及洪水治理等问题的相关论述,为我国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他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要“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胡锦涛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曾经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相关论述,为新时期治水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他曾多次视察黄河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关系亿万人民的安康。一定要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8]。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站在保护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符合国情、可行性强的黄河治理方略,这些都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既有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又有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还有不违农时的经验做法和勤俭节约的价值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经典著作如《论语》《吕氏春秋》《老子》等中所蕴涵着的顺应农时、对自然取之有度等宝贵思想,可以为现代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提供依据。《论语》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需要把握好度。远古时期对水“用之有度”的保护理念,表达了古人对处理人与水资源关系的重要认识,也充分体现了古人保护水资源的朴素生态观。“天行有常”、“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明尊重自然规律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底色,而“勤俭节约”、“开源节流”等作为传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消耗资源,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中“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一脉相承。

长江相比于黄河,虽然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泥沙问题并不突出,河道相对固定,治理难度远远小于黄河。我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黄河治理。从大禹治水时“堵疏”结合,到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的建立;从春秋战国时期倡导“勿曲堤”、“勿曲防”联合治水,到秦统一六国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治理;从西汉早期的贾让“治河三策”,到西汉晚期的王景治河;从唐代时期的《水部式》,到北宋的《疏决利害八事》,再到金代的《河防令》;从晚清河政的腐败,到民国时期第一部近代意义《水利法》的制定,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治黄历史经验教训。这些宝贵的治黄历史遗产,自然是我党领导人民治黄事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他曾深刻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10];“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11]。习近平总书记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史素养,关于黄河治理的重要论述中有多处都是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贯通古今的历史视野展开阐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

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污染严重、水生态被破坏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没有根本上扭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系统治理黄河问题的现实基础。

(一)总体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我国的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生态系统也相对薄弱,污染严重、风险较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并且地理环境的特殊也让各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愈发严重。例如著名的“胡焕庸线”,这条线东南方43%的国土,容纳了中国94%左右的人口,地貌主要包括平原、喀斯特地貌、水系交织、低矮丘陵等,特点是环境容量压力大;而“胡焕庸线”西北方57%的国土,却只容纳了大约6%的人口,地貌以草原、雪域、沙漠以及绿洲为主,特点是生态系统脆弱。

(二)水旱灾害这一民族心腹大患仍未根除。中国的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上来看是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特点为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大。其中水旱灾害是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近年来,伴随全球变暖,极端强降雨、高温、干旱、台风等气象呈多发、频发、重发之势。

(三)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截至2023年7月,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达到了2.8万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数量巨大,因此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20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从现状来看,我国不仅存在水少人多、人均水少的情况,还存在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等情况。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缺水45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严重,供水小于174亿立方米,河道生态方面缺水超过118亿立方米[12]。

(四)水生态损害情况不容乐观。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部分流域区域水生态遭到了破坏,主要表现在:一些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高,导致河湖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一些地方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土壤沙化、植被覆盖率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导致土地退化、耕地破坏,江河湖泊淤积,生态环境恶化。

(五)水环境污染仍未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13]。2022年,地表水I一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但也要看到,当前水生态环境改善成效尚不稳固,少数地区消除劣V类断面难度较大,部分重点湖泊蓝藻水华居高不下,污染源周边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存在被污染的风险[14]。

五、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与个人努力,是其黄河治理重要论述形成的主观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从下乡知青成长为党的领袖,从政经历遍及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踏踏实实、历经数年,每一岗位都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每一工作都亲力亲为、落在实处,而治水是他不同岗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梁家河任大队书记时,他亲自带领乡亲们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哪怕光脚也毫不畏惧。他进行小流域治理,研究科学种田。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粮食增产60%之多。1988年在宁德县洪口乡调研时,他对洪口乡的发展指明方向,提出应当建水库搞水力发电,最终建成了洪口水库。2005年8月他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理念不仅深入人心,更是落实在了一次次的实践中,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民生福祉。他在浙江工作时还提出“五水共治”,让越来越多的江河奔腾、湖水清澈,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低碳转型升级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这一重大决策部署。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尤其是面对国家水情和治水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学习和总结作为工作制胜的重要手段、克服困难的重要途径和登高望远的有效方法,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日积月累,内化于心,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和治水、治黄的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在黄河上中下游各省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6月,正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吴忠市城区段,了解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要“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严格执行黄河保护法和相关规划,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化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守护好黄河母亲河”。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在考察中国古往今来关于黄河治理历史经验教训和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治理黄河这项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是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厘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基本规律、基本要求,深化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为深入把握理论精髓、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引文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6.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74.

[4]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

[5]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6] 王玉贵.共和国领袖的三农思想[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7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〇四一九七四(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82.

[8]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0、348、354.

[9]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人民日报》2006年11月8日,第1版。

[10]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N].人民日报,2013-07-22.

[11] 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7):1.

[12] 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J].新长征(党建版),2021(08):4-8.

[13] 水利部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23.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新时代治水社会科学院教授,智川书院院长,大河网特约专家;单予涵,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工作重要论述研究”(22BDJ0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