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蕴含的系统思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23 09: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治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治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视野宽阔、内涵丰富,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这种系统思维主要体现在以前瞻性思维科学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以全局性思维科学审视水资源、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以系统性方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修复;以协同性思维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以系统观念的视角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指导我国治水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信自立地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彰显前瞻性思维

第一,从人类文明延续的历史反思中前瞻性思考治水兴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回顾历史,曾经水草丰茂的太行山脉、草长莺飞的渭河两岸、辉煌一时的埃及古城都因环境的恶化而致使文明逐渐没落。这些曾经的盛世文明存在的共同点就是其文明的发源地均处于水生态环境良好且适宜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舒适区域。由此观之,“生态兴”助力“文明兴”,良好的水生态是文明走向辉煌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兴衰论把人类社会发展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加以审视,充分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性,揭示了人水和谐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荣辱与共的辩证统一。

第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中科学审视治水工作。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下我国的基本水情,从人民群众水安全需要出发,对水资源之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地位做出了清晰擘画和前瞻思考,是水利现代化建设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第三,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代高度思索水安全问题。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良好的水生态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水安全保障的极端重要性,将其与党的使命宗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及民生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国家水安全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二、科学审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的综合治理,凸显整体性思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代以来,我国治水兴水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水青山、清水绿岸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科学审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以整体性视野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全方位治理,更加注重水流域治理过程的整体性。

第一,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性。从微观世界里细胞的新陈代谢到社会领域中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再到宇宙中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事物的普遍联系无处不在。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联性,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土的命脉在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出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作出的生动表达。其中“命脉”一词深刻地揭示了山川、湖泊、森林、草地等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原理在生态治理领域的新阐释,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辩证法。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决定了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生态治理,不能用片面且狭隘的眼光看问题,一定要从长远发展的视野和系统治理的角度出发,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水和治草、治水和治沙等,立足生态全局谋划治水。

第二,注重水流域治理过程的整体性。虽然,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压力重重。从水生态诸要素的系统性、水问题成因的复杂性、治水目标的综合性和治水手段的综合性等方面来看,必须树立整体视野和大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治水兴水事业是关乎战略全局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地下、城乡区域,立足流域整体,构建流域生态保护新格局;又要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科学把握不同领域的自然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筑牢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从水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复苏河湖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整体性推进、科学性谋划治水事业的重要方法论,为治水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三、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修复,蕴含系统性思维

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在保护,关键在治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有限,一旦遭受破坏很难短时间内恢复。拥有科学的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可以有效缩短恢复时间,使生态治理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水作为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水循环及其伴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串联了山、林、田、湖、草等要素,形成了流域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方法为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修复,更加注重方法上的统筹兼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方法上的系统谋划,他指出,“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由此观之,水生态修复既要注重各流域间的协同治理,也应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必须坚持系统谋划、协调并进,以整体思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具有跨区域特点,无论处于生态治理的哪个环节、哪个部门,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各自为战、只扫门前雪的治理模式很难落实责任、凝聚共识,只有协同发展、共同治理才是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治理观强调了生态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生态环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方法上的统筹兼顾和多措并举,为新时代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理之道。

第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修复,更加注重方法上的精准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示范的意义在于树立典型,通过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着力推进建设的特色和亮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中国幅员辽阔,涵盖了冰川、山地、草原、森林、河流、绿洲和沙漠等多种生态要素,生态类型丰富多样,区域之间差异显著,针对单一区域、单一要素、单一问题的管理显然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要求。具体到水生态领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地下、城乡等区域间生态问题不同,其治理的重点与路径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治水的过程中既要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思想,也要基于区域水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注重区域差异、地区差异、禀赋差异,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真正做到一地一策、精准执行。各地各部门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治水模式,不断厚植治水兴水的地域特色,积极打造一批极具示范引领作用的鲜活案例和实践样本,为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水经验。

四、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体现协同性思维

保障水资源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从总体上讲的,不能盲目绝对讲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是既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产,在水资源配置中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好市场机制,发挥对水资源节约、配置和利用的调节作用。概言之,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成绩的成功密码之一,同样也是治水事业应该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论。

第一,水是公共产品,水治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水是一切生命系统存在的基础,是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政府管理缺位的话,江河防洪工程可能无法实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水治理中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该管的要管,还要管严、管好。为防御水旱灾害、修复水生态、防治水污染、治理保护河湖、治理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等,政府要充分考虑水的公共产品属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强化监督检查等手段,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用水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从供给侧来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明确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核定水价,充分考虑水利工程供水的行业特性,在强化成本约束的同时予以合理回报。综合考虑供水成本、用水状况和用户承受能力等,科学核定供水价格,有力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分类核定权益资本收益率、债务资本收益率等,推动建立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从需求侧来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属性,需要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对用水行为产生有力影响,把节约用水变成全社会自发自愿行为,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市场化配置体系。

【作者:张涛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该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工作重要论述研究”(22BDJ004),以及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2025-ZZJH-208)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