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你说理⑨:文明史视域下河南地区黄河文化的历史演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24 10:13

编者按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5年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河南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河南该怎么干?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动专家学者,推出特别策划《“河”你说理》,致力于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道理学理说深说透。

36184399041000383

文明史展现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特点,不同时空下产生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形态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融合,从而演进出新的文明形态。黄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河南地区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之下,黄河文化的演进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文明史的视域下,可将黄河文化分为六个演进阶段,考察其发展、传承和创新,从而彰显河南地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上古时期黄河文化的开端与源起

上古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黄河文化演进的开端。在这个时期内,黄河流域的文化逐渐形成,并对中国历史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石器时代阶段,黄河文化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方式,黄河流域出现了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李伯谦称仰韶文化在这一时期已经进入到“古国”阶段,并且认为“仰韶文化古国是军权、王权相结合的王权国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黄河地区的文化演变已经出现相对完整的形态。

夏、商、周时代发展出具有文化传承内涵的人文地理区系,尤其是文字的出现,并且将文字铭刻在青铜器之上,让文化的传承具有权力的象征。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展现了商代晚期的铸造工艺和造型艺术。青铜器既是黄河文化的物质遗存,也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展现。农业文明是黄河文化的基础,周王是“天下”共主,周人在祭天、祭地、祭祖等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天地之道的社会秩序。

先秦时代的黄河文化以农业为主导,农耕文明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特征。黄河流域的居民逐渐聚集,形成了部落和小国。土地的所有权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贵族地主阶层逐渐崭露头角。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河南地区出现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化。这些思想家对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代的思想家的思想成为后来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基础,对中国的哲学和道德体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云:“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先秦时代河南地区的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关键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延续至今,继续塑造着中国的文化和风貌。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文化融合与发展

从秦汉的大一统时代到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与大融合并存的时代,河南地区黄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对立、互动、互融,使得“汉文化”和“汉民族”逐渐定型,并发展为多民族共居的大一统国家,伴随政治的大一统的结果是经济的繁荣,文明形态更为丰富,各个文明形态之间有冲突,也有交流融合。儒学、佛学、玄学等诸多思想和文化共时存在,共同建构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从地理格局来看,文化和思想上的繁荣和互动增多,突破此前不同文明的区域静态形式,思想交流突破了地理空间的局限性,从而形成一种“中心—边缘”的等级差序地理格局,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模式。

秦朝完成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在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统一标准,如度量衡、文字、货币等,这促进了河南地区黄河流域的文化统一。秦朝的法治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

汉朝是黄河文化的繁荣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它的兴起和繁荣对黄河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黄河流域河南地区成为汉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洛阳和长安分别成为东汉和西汉的都城,吸引了大量文化人才聚集。这个时期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和科技大家,如张仲景、张衡、贾谊等,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赋是汉朝的代表性文体,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摛文”,内容上“体物写志”,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称。如贾谊《鵩鸟赋》《旱云赋》《北征赋》是汉赋的代表,诗歌上以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河南地区黄河文化的繁荣和精神气韵。

魏晋玄学是继先秦诸子之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高峰,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代清新学风。河南地区涌现如阮籍、向秀、郭象、何晏等名家。这一时期的名士们谈玄说理,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对经学展开训解,是对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深刻影响了此后佛学和理学的发展。此外,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时代,士人蔑视礼法,纵情山水,向往自由,对后来历代文人心性的发展和社会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三、隋唐宋时期的黄河文化繁荣与创新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而唐朝则继续巩固了政治统一,两宋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繁荣时代。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促进了中国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为黄河文化的再次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无论是盛唐气象还是大宋风华,其繁荣底色都是基于黄河文化的繁荣。“唐音”“宋调”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河南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化全面繁荣,文学上,汴京、洛阳等成为文化重镇,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哲学上,理学以二程、邵雍为代表,对中国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佛教方面,洛阳地区成为佛教的中心。这些文化成就无一不是与黄河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可以说,在隋唐两宋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河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不管是都城的选址建设,还是文化中心的形成,黄河文化一直在其中担负着引领作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的中心。诗歌的发展上,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是河南人,他创作了大量影响中国文化的诗篇。韩愈是河南焦作孟州人,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北宋以开封为都城,其文化由黄河所孕育。汉唐儒学到宋代出现了变革,逐渐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即越出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囊括了经史之学和辞章义理之学的一门新学问,即宋学。在各学派中,二程的洛学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周敦颐和邵雍被视为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张载与程颐、程颢兄弟是理学奠基者,深刻影响了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从周敦颐、邵雍到二程、再到朱熹,理学的发展脉络逐步完善成熟。宋代理学有“濂、洛、关、闽”四派。其中洛学是以居住在洛阳地区的学者为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邵雍、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四派之中,前三派都是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影响辐射至其他地区。理学对“内圣”人格的积极倡导,提升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理学高倡建树理想人格,注重道德与气节,锻造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显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伟大抱负和人格力量,并成为世世代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追求。

四、元明清时期黄河文化的多元与嬗变

元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的黄河文化经历了多元化和演变,不同政权的兴起与衰落以及文化的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蒙元时期的版图形成中国疆域的历史之最,真正实现了“海内一统”和“多族共融”,对于“中国”观念的认同和思考也在这一时期取得进展。“华夷同祖”“脱夷入华”“以夷统华”等各种学说和思想的出现,文人学者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对多民族国家的走向展开了充分的探讨,这些学说和思想极大地推动了黄河文化的形成进程,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为多民族国家的早期建构奠定了基础,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元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为疆域内的各族群间的交流消除了地理的界限,从而让黄河流域内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更加广泛和深入。

元明易代,黄河流域在政治变动的历史背景下出现新的民族共同体,丰富了黄河文化的族群构成。明代中后期,大一统的多民族格局基本形成,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及至清朝的建立,平定边疆之乱,再一次将中国的疆域版图和政治一统推向新的阶段。在清朝大一统的政治版图之内,黄河流域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区域文化发展逐步走向了稳定的时期,并深度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建构和人民的国家观念。实际上,清代的政治建制和文化政策的展开和实行,是对黄河文化内涵、精神、传承等方面形成影响最大的历史阶段,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再局限于各个民族之间,而是表现为跨区域、跨民族的交流,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晚清开始出现的由器物学习而转向了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学习,近代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开始传入,并持续产生影响,深刻地改变了黄河文化的长久单一发展模式。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河南地区黄河文化本着广博的包容心态,不断吸收和学习外来的技术和文明,并以此增强自身的力量,获得了浴火重生式的发展。元明清帝制时代的黄河文化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继续塑造着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五、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勃兴

河南地区的黄河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河南人民在黄河流域辛勤耕作、开拓进取的根本所在,又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黄河文化“润物无声”,同时又“掷地有声”,从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与转型的历史经验考察,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接受起到了重要作用,塑造了新时期河南人的思想和性格,成为叙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黄河文化集本流域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发挥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河南居于中原,古称天下之中,而流经河南地区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裂到统一,由单一民族到多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精神力量。政治上,河南始终是推动天下大一统思想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稳定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根基和法理依据,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上,河南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人文渊薮之地,丰富并深化了现代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样貌;经济上,河南地区代表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最高水平,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重心的黄河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更为多元开放的经济发展格局。黄河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同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浸润与价值滋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南地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在黄河流域的地理空间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文化创新和文化创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单元,也是绵延至今象征中华民族群像的精神文明。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河南地区的黄河文化不断地吸纳流域内外的优秀文化,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而使得黄河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包容性,不但展现了河南本土独有的文化特色,也参与构建中华文明绵延长远的核心与基础。在文明史的视野之下考察河南地区黄河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这种向心力逐渐发展、凝聚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共同体。黄河文化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持续奋斗、持续传承、持续凝聚、持续创新的伟大历史进程。

【执笔:范先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郭海荣、孔令环、靳瑞霞、秦玉、尹松鹏、卢冰、马培红、任梦一、张洪艳、范先立】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