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姗姗:中华美食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困境与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24 10: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华饮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哲学思想与民族特色,“食之道”背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人之道”与“国之道”。近年来,煎饼果子、兰州拉面等中华美食在海外爆火,中国街头小吃、地方特色菜肴、中国茶咖品牌也逐渐遍布世界各地,中国餐饮品牌“出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力抓手。

一、食物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与优势

著名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张光直曾说:“若想抵达文化的核心,取道胃部是最佳的途径。”食物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先天的优势,食物是最能表现身份认同的标志物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食物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具有与生俱来的共通性。食物的文化属性是隐匿且潜在的,这意味着食物往往能够消除本土受众对于外来文化的抵抗情绪,人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体验与接受外来饮食文化,着重寻求外来饮食文化与本地饮食文化的关联与互通,促进两者的融合与共存。

其次,在多元文化社会中,食物和饮食习惯是少数族裔与移民群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维持身份认同、强化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方式。少数族裔与移民群体往往通过仪式强化个体对于自身所属群体的集体记忆,从而在以其他文化或族群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维持自身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保持与传承该群体的集体记忆,从而保证群体稳定的凝聚与团结。

最后,食物作为兼具视觉、嗅觉、味觉等多重感官刺激的媒介符号,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文明与地区文化特征,融合色香味的美食在激发受众进行进食体验的同时,引导着受众将食物带来的感官刺激“移情”至对食物来源国的情感认同,从而产生一种能够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共情能力,增强他国受众对于食物来源国的文化认同。

二、美食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困境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厅为中华美食传播打下良好基础的前提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华美食对外传播进一步呈现出多途径传播的特点。具体而言,中华美食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借助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媒介事件进行的“美食外交”;二是短视频时代下以美食纪录片与美食网红为传播主体进行的视觉传播;三是中国餐饮、茶咖品牌的出海传播;四是中国街边小吃、地方特色菜肴在互联网爆火后催生的相关产品的线下传播。虽然上述传播途径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但是,中华美食对外传播中依旧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

一是守正与创新的平衡难以把握。守正创新是中华饮食文化经久不衰、流传千年的根本原因。如何把握海外中餐改良的“度”,平衡“迎合当地消费者口味”与“保留原本正统风味”之间的界限是海外中餐面临的难题。以中餐业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为例,一方面,华人饮食不仅在食材上采用了欧式餐饮的食材,甚至在上菜顺序、餐具与主副食搭配的规则等方面都显现出了向西方靠拢的倾向。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一些以非华人食客为目标受众的中餐厅将中式烹饪方法与美式餐饮食材相结合,开发出了更加适合美国人口味的“美式中餐”,改变了原有的烹饪方式与调味方法。长久以来,关于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等“美式中餐”是否中餐的讨论经久不衰,部分美国受众因其诞生在美国而将其视为美式料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食物的身份认同功能。

二是餐饮品牌“走出去”易,但“走进去”难。虽然持续“走出去”寻求广阔的海外市场已经成为餐饮品牌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在本土国家不同的饮食文化与消费习惯的环境中,复杂多样的零售物业租赁情况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是餐饮品牌确保海外业务稳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此外,社交媒体的“网红”食品难以转化为固定的消费也是中国美食“走进去”难的表现之一。[2]以在韩国流行的糖葫芦为例,2024年,韩国糖葫芦销量明显下降,有一家糖葫芦店的销售从2023年每天最多500余串下降至80余串。此外,韩国官方数据显示,从2024年1月到4月初,整个韩国倒闭的糖葫芦店有60家,而2023年全年有72家倒闭。如何让“网红”保持“长红”,推动巨大的流量转变为消费者经久不衰的食用欲望、保证其在他国长久发展是仍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当下美食对外传播仍旧缺乏对其承载的中国文化价值的阐释。《论语》中的“民以食为天”与《礼记》中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不断证明了自古代以来中华民族对于饮食的重视。一方面,饮食的文化属性在参与仪式与节日性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被不断具象和强化;另一方面,中华饮食的色、香、味、形、“中和”理念与“五味调和”理论等,也都处处彰显着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丰厚的哲学意蕴。即便滇西小哥、李子柒等在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上向国际受众展现了中国乡村风光,侧面讲述了食物背后的中华文化故事,然而,TikTok等当下流行的视频平台的性质却使其无法花费大量的文字与时间来展示食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此外,国际受众很难仅从品尝过程中体验到美食背后隐含的各种文化意义。因此,借助多渠道讲好中华饮食中的中国文化故事,让“我想说”变成“你想听”是中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之一。

四是海外中餐馆行业发展动力不足,中国美食独特性仍需保护。首先,虽然海外中餐行业发展正在实现从“移民餐饮”向“品牌餐饮”的过渡,发展体系已经成熟的国内餐饮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开展全球化扩张计划,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当地已有稳定客源的个体中餐馆依旧是海外华人与海外受众体验中式餐饮的“首选地”。这些个体中餐馆普遍具有工作人员少、店面较小、装修单调、脸谱化明显等情况,无序发展、规范欠缺、保障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其次,在模糊的饮食文化界限下,部分他国投资者将经过改良的中餐食品传播到国际市场,并冠以彰显本国意义的符号内容,剥夺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如,在韩国拥有200多家门店的韩式麻辣烫连锁品牌“少林麻辣(SORIMMARA)”在美国、越南等多个国家均开设了门店,该品牌使用熊猫作为门店logo,取名充满中国意蕴的“shaolin”发音,售卖锅包肉、麻辣香锅等源自中国的食品,却称其为“具有‘舒适味道’和‘韩式辣味’的韩国人麻辣烫”,丝毫不提食物源自中国,对国际受众通过美食塑造对华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造成影响。

三、美食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优化策略

中华文化价值与中华饮食符号之间存在同频,中华饮食承载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生存智慧与性格文化。当下,多元的食物对外传播平台已经畅通,多位一体的食物传播体系也已经搭建,应借助已有渠道与多元传播主体优势,积极寻求多模态下食物体验与文化传播的耦合。

一是要借助中国传统节日讲好饮食习俗背后的文化故事。我国拥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都蕴含着该节日相关的故事传说、礼仪习俗与历史文化。我国驻外使领馆应在各类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当地民众在食物制作与品尝体验中感知饮食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春节为例,2024年龙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新年,“欢乐春节”庆祝活动在多国举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欢乐春节”游园联欢活动,300多名法国友人和不少法国观众在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体验与美食制作和品尝中了解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共庆龙年春节。

二是要借助具有显示度的空间媒介和文化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下,中国餐饮品牌出海方兴未艾,随着海底捞、快乐小羊等餐饮品牌与茶百道、CoCo都可等茶咖品牌陆续走出国门,连锁中餐店铺与茶咖门店作为极具文化显示度的空间媒介与文化媒介,创新了国际受众体验中国味道、感知中国文化的渠道与媒介,成为中国美食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如,海底捞海外门店通过表演川剧变脸、功夫捞面等技艺,让当地消费者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受国际受众喜爱;茶百道首尔门店通过标志性的熊猫LOGO、充满中国特色的茶饮品、采用中文进行宣传的菜单、杯子、吸管及宣传资料均等,引发韩国受众将该产品和中国文化产生关联,成为韩国民众接触中国茶文化、感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据悉,目前韩国四家门店本地消费者占比超过80%。

三是要加强中国餐饮品牌出海人才培养,多方联动解决中餐出海面临的各类难题。对于品牌而言,出海不是复制,而是建立在品牌已有基础上的再次创业。虽然当下各类中国餐饮品牌已经“开至海外”,但是距离国内品牌真正进入当地市场、走进海外消费者内心还有很长的距离。针对海外店铺面临的市场准入规则变化、供应链成本与关税、当地受众饮食需求与消费习惯不同等问题,需要多方力量联动,助力品牌走进当地市场。首先,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龙头品牌等组织应联合发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研究其他国家法律法规,与各国卫生、市场、外贸等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形成世界各地区市场准入报告,为计划在当地进行发展的餐饮品牌提供准确信息。其次,应以当地消费者为主,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与饮食习惯,对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良,使之既能保持地道风味,又兼顾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实现与当地市场的深度融合。

四是瞄准Z世代群体,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联动传播。Z世代是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人群,据联合国统计,Z世代全球人口数量约为2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7%左右。Z世代群体经历了数字化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成长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及的时代,对科技和信息的接受和运用更为熟练,是当下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观察糖葫芦、麻辣烫、海底捞、茶百道等餐饮产品在韩国成功“出道”的实践可以发现,MZ世代是推动中国流行小吃在韩国线上社交媒体平台与线下街头小巷“爆火”的重要传播主体,在食物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坚实作用。Z世代是具有潜力的消费者,也是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生力量,因此,一方面,应充分迎合年轻一代消费者喜好,积极推动美食与时尚潮流紧密结合,让吃火锅麻辣烫、喝中式新茶饮成为全世界追赶的潮流;另一方面,要在互联网平台创新话语表达,借助视频将故事讲述融入美食之中,加强共情传播,讲好中国饮食文化背后的故事。

(作者:韩姗姗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