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河南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改革的路径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了“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要求,这一战略部署为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深入分析河南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并探索未来改革的路径,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一、河南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科技对教育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显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河南省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增强了科技的引领作用。自2021年起,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前瞻性的眼光,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核心战略,成立高规格科技创新委员会,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完善法规体系,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决策落地。
河南省构建了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中原医学科学城的科技创新格局;着力建设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20家省实验室及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集聚高端科研平台与资源;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7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运行,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河南省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提升了科技对教育和人才的引领作用。
(二)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河南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方面规模不断扩大且质量显著提升,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有效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科技创新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如郑州大学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了众多高层次人才。
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切实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对教育和科技的推动作用明显: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河南省通过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在科技领域聚集。2023年,河南省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0人、领军人才387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河南省实施了优势学科提升、基础学科振兴、新兴交叉学科培养三大计划,增强了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还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河南省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创新平台、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吸引了大量优秀青年学者和科研团队。
人才在科技领域的聚集显著加速了河南省科技产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河南省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和产品。2023年度,河南省共获得15项国家科技奖励,包括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总数居全国第4位。
二、河南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河南省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协调推进机制仍不完善,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从宏观层面来看,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要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宏观体系,但在中微观层面的具体落实和执行层面却常常出现脱节现象。实际运行中,由于所依托主体的属性及工作重点着力点等差异,一体化发展容易产生摩擦,甚至出现各行其是的情况,致使三者难以联动推进、交融共生。此外,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部门间协作机制尚不健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不足,这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但我省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均存在短板,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显著。就科技创新而言,河南省整体实力不强。2023年,河南省科技成果登记数为3843项,显著低于安徽省的232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367.4亿元,和湖北省(4802.24亿元)、湖南省(3995.3亿元)、安徽省(4734.24亿元)等其他中部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在教育方面,河南省资源不足,缺乏高水平的大学和国家重点学科,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虽然河南有众多职业院校,但整体办学层次和布局结构难以完全满足产业发展升级需求。部分教育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创新,专业设置趋同,导致毕业生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此外,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人才的平台支持、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甚至造成高层次人才流失,这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
(三)政策效果难以检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但这些目标尚未被细化,难以将其分解为具体的每年工作任务并进行量化和评估。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分别存在各自独立的评价体系。从政策制定到落地见效的链条较长,且涉及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效应,使得教育政策效果难以即时评价;科技成果具有转化效应,使得科技政策效果在实际操作层面难以真实反映;人才成效具有聚焦效应,使得人才政策效果难以从现时现地现状进行衡量和评判,因此,全面衡量三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成效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很难确定哪些变化是三者综合发展、统筹部署带来的,哪些是某一领域或两个领域变化带来的,哪些是两两结合带来的,哪些又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偶发情况。这意味着现有的政策分析评估工具难以得出确切结论,从而增加了对政策效果检验的难度。
三、河南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治理能力与强化政策引导
树立大教育观、大科技观、大人才观,紧密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深度互动。鉴于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特殊性与不确定性,应引入韧性治理理念,采用更加灵活、弹性且适应性强的治理方式。
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制定并推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政策与规划。进一步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与管理体制,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推动领导干部跨领域交流,加速知识、技术与经验的共享。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效引导其协同发展。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加大资源投入与优化配置结构
增强系统观念,提升整体统筹规划能力,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运行逻辑,制定详尽可行的行动方案,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协同发展。根据发展需求和重点领域,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加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确保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全球一流的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型企业入驻,汇聚优质资源;面向全球招募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创新人才,同时加快培养本土的工程科学家和技术企业家。实施精准化人才引进策略,确保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以及重点领域的前瞻性与引领性布局。支持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可通过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中心等深度合作模式,共同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融合式创新生态系统。同时,鼓励学校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教材,建立科技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通过远程教育、教师轮岗等方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库,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在科技项目中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人才提供从学习到就业再到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支持,进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构建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各项指标纳入统一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评估河南省在一体化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效。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与措施,确保整体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王中贝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是2024年河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河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现状分析与支持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1027)阶段性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