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 | 刘典: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这是首次将新质生产力与体制机制融合,不仅仅是指简单的生产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新质生产力得到系统、全面而又充分地释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在于科技创新与先进管理模式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极大催生了新的业态和模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如今,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高达40%以上。
未来,新质生产力将持续引领中国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深度转型。预计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推动经济结构更加绿色低碳。随着5G、AI等技术的普及,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大幅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新型生产关系本身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力
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型生产关系便是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旨在打破传统束缚,创造一个更加灵活、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
新型生产关系在本质属性上依然被界定为生产关系的一种,其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新型生产关系注重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使劳动者不再仅仅作为机器大生产体系中的附属部分,而是在生产过程中让劳动者占据更加主体的地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新型生产关系下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更为迅速。不同于西方国家依赖市场自发调节,中国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有为政府的引导,实现了对经济发展的有效调控。这种模式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该目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其涵盖范围进一步拓宽,新增了“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装备”、“数控机床”以及“网络安全”等行业大类。此举旨在依法依规鼓励和支持先进生产能力的发展,同时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确保产业结构实现有效的优化和升级。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要突破部分不适宜的生产关系桎梏,把握住发展的“机会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中的梗阻,以新兴技术重构生产关系,推动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培育适宜新质生产力生长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
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把握并用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将新质生产力从旧有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使其成为现实可能。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得到释放,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实现资源配置模式改革,保障社会发展平稳,推动社会整体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开创新发展局面。
三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劳动资料效能,并拓宽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由实验室环境顺利过渡至市场化、社会化阶段,从而将科技变革的积极影响广泛辐射至整个社会,推动社会的全面革新。在此过程中,必须确保国家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以此达成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并坚定不移地迈向构建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四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发创新生态,将经济、科技体制的创新融入全球市场之中,以拓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效。广泛吸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同时,积极吸引外部力量,使其服务于我们的发展,并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环境,以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氛围。
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唯有不断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才能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刘典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