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 |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30 09:46

编者按

  学习全会精神,我们一起领会!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一段时间以来,省内社科领域专家学者学到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感悟和体会?结合会议精神,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即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领会》,持续刊发专家学者理论反响,邀约作者做客大河网直播间,与主持人畅谈对于会议精神的学习领会,欢迎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向全会作的说明中强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并明确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决定》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的三重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首先要厘清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刻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改革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使之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就其本质而言,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以及利益矛盾的调适和化解,但无论是何种方面和形态的利益,归根到底还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为依托,调整的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了我们的改革应当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先导,积极发挥其改革牵引作用,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有利于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二)历史逻辑: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方面工作始终没有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都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同时采取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开放措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部署改革举措,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目的就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我们各方面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现实逻辑:破解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然而,要素配置效率不够高,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地方招商内卷、市场准入制度不统一等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影响了要素的畅通循环和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少、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不足,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等。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部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作出了部署。

这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同时,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实现了这些目标,就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运行效率和增长质量获得大幅提升。

三、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落实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河南省委召开了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部署,同时对河南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出安排。实践中,要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贯通起来,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切实将各项改革举措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践中,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是在政府方面,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堵点卡点,使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是市场方面,企业要积极发挥能动性,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培育和引进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

(二)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

以构建“三足鼎立”格局为核心,打造我省创新策源地和最高峰,全面发力、扩大成效,争创国家区域科创中心,加快锻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一是瞄准2.60%的国际公认标杆,向先进省份学习,想方设法带头在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上实现新跨越,快速提升河南研发投入强度在全国的位次。二是积极对接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体系,争取中国科学院、国内高水平高校等国家级大院大所与我省资源共享,吸纳河南创新主体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省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三是提升省实验室产业支撑能力,通过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争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创造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江苏考察时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南是制造业大省,工业体系健全,建设制造业强省基础较为扎实。一是把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45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在主导产业方面,通过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打造一批支撑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在高成长性产业方面,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应用和新兴技术的融合赋能,培育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业态、新模式。在未来产业方面,围绕“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三大路径,积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二是以新兴技术与传统制造领域的渗透融合为契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三是通过构建多元投融资服务体系、创建省域公共算力网、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积极抢占人工智能新赛道。

(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一是打造“新农人”从业人才队伍,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网络提质工程和高素质“新农人”培育工程。实践中,锚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化“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教育培训工作,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退役军人、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培训,使其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人”。二是推动大数据、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卫星遥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发展新型生产资料。三是一体化推进“投融建运管”,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建设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用新技术改良种子,拓展劳动对象等。

(五)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一是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政策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河南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二是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政策举措,在营商环境、权益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积极探索,吸引更多外资外企入驻河南。三是持续优化开放平台能级,强化河南自贸试验区与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联动,推进制度创新共试、改革赋权共享、政策措施共用,提升开放平台对重点产业集聚力、辐射带动力和示范引领力。

(作者: 贺卫华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