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河南省人才引育力的若干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09-30 09:46

人才作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愈来愈成为区域竞争的焦点。今年新春伊始,“人才”成为多个省份的“新春第一会”的关键词。比如,广东提出要视人才为珍宝;江苏向全省干部抛出问题,“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浙江提出“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今年全国“两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向天下英才发出邀约,希望天下英才加盟河南。河南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在前列,近年来始终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矢志不渝大力招才、引才、育才,对人才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招引工作,主办的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累计签约各类人才53.65万人,落地高质量人才项目超过4800个。创新平台丰富,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重塑重构省实验室体系,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知名985高校郑州研究院以及“国字头”重点实验室等,为各类人才加盟河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真心实意服务人才,河南正在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今年5月13日,教育部公示一批拟同意设置的本科高等学校。其中,河南新设2所高校,分别为河南体育学院和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至此,河南高校数量达到170所,居全国第一位。此外,河南正积极组建河南电子信息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恢复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组建美术学院,在没有本科高校的省辖市设立本科院校。202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普通本科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量分别为31.5万人、34.3万人和14.6万人,均居全国首位。“院士校长”频频成为河南高等教育热词,两年来,已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省内高校聘任全国两院院士担任校长,“院士校长”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代表全国最强的科研能力,将显著提升河南高校人才培育力,大幅提升高校的交往层次和影响力,同时将形成人才“虹吸效应”,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为河南创新发展积聚动能。

虽然河南在人才引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提升和进步,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不足和改进提升的空间。

一是人才吸引力仍较弱。河南经济发展良好,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省会郑州连续多年入围全国“新一线”城市,“神都”洛阳网上长红不衰,“东京汴梁”文旅出圈,但是河南城市在人才吸引力方面与东部沿海省份以及长沙、成都等网红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未出现明显的人才涌流现象。二是拔尖人才培育力不足。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虽然在人才培育方面具备明显优势,2022年全省普通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均保持全国第一,领先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但是,2022年河南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5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6%。另外,河南在高端及拔尖人才培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河南高校质量一直是我省的“痛点”,没有一所部属高校,“双一流”高校也仅有两所,缺少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学府,且在研究生以上等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上在全国排名靠后,比如2022年全省研究生招生3.32万人,在经济大省中居末位,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招生数仅1379人,不及江苏的七分之一、广东的五分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南要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要聚焦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要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关键在人才,必须持续建设好人才这一“第一资源”的引育用留环境,持续提升人才引育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是既注重宏观“大环境”又营造微观“小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是吸引人才以及培育人才的前提,是提高收入和促进消费的基础,应注重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出台一系列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措施,维持宏观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保持经济适当韧性以及可预期性。随着年轻一代就业观、消费观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品质亦是影响青年人才选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完善城市各项设施和功能,营造各类人才可感可及的微观“小环境”,比如特色商圈的打造、知名企业的引进、特色公园的创建、公共交通的完善、医疗条件的改善、演唱会音乐剧数量的提升等,就近满足人才生活娱乐消费等需求,通过微观“小环境”的营造,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助力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良性循环。

二是既织细政策“软环境”又打造人文“暖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竞争的新赛道,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特别是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人才博弈愈来愈成为区域间角力的重要领域。因此,人才引育政策应因时而动,不断进行升级、细化,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优化,同时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避免重视新人才、轻视旧人才。同时,应积极打造人文“暖环境”,为人才办好每一件“小事”,才能让人才专心做“大事”,为人才引育提供各类人文关怀,包括但不限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免费地铁、免费游园等。吸收、借鉴发达省市图书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及管理经验,升级图书借阅及查阅系统,打造24小时开放图书馆,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应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切实站在人才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对各类人才给予充分的尊重。

三是既巩固自身“内环境”又塑造开放“外环境”。梧桐花香,凤凰自来。持续的发展和创新突破来自强大的人才“磁场”,坚持不断提升自身引才育才的“磁性”。筑实“科学育才”基础,拓宽“广纳贤才”渠道,树立“精准用才”理念,落实“服务留才”政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产业发展,深化高校布局,优化调整学科学院设置,支持省内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积极争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分校(分院),努力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提升培养拔尖人才整体实力。同时,应积极解放思想、开放理念,创新性开展引才工作,尝试实施“人才飞地”政策,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支持企业在省外、海外设立人才飞地、离岸创新基地等创新载体,就地就近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审等方面与所在地人才享受同等待遇。鼓励技术成果回流转化,形成“外地孵化、成果回归、分建共享”的模式。

【作者:董黎明 单位:河南省社科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基本科研费项目“河南省人才引育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24E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