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0-15 15:53

预制菜产业链是我省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之一,河南把发展预制菜产业作为推动食品工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的重大机遇、重要抓手。河南强化顶层设计,将发展壮大预制菜产业写入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河南是预制菜规模化生产的代表性省份,在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数量、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当前,河南预制菜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河南预制菜产业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面临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应在明确标准、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宣传教育、强化监管上多点发力,加快推进我省预制菜产业良性发展。

一、河南预制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标准体系不健全极大制约了河南预制菜产业良性发展。当前,预制菜产业缺乏全国层面的统一规范、标准,河南预制菜产业在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方面也相对滞后,食品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证。截至2023年底,河南仅有预制菜团体标准17项,尚无地方标准。由于标准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生产的预制菜产品执行行业标准、有的执行企业标准,还有的执行其他标准,产品执行标准较为混乱。预制菜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不同预制菜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加工制作、质量控制、包装标识、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乱象。

(二)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强

当前,河南预制菜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成熟度较低,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预制菜产业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资本快速大量涌入,加剧了企业间同质化无序竞争,阻碍了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不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河南曾是食品创新领域的王者,但目前全省预制菜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普遍不强,多数企业是跟随者和模仿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企业创新研发动力不足,预制菜研发周期较长,研发成功后还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并及时作出调整,同时,研发成本较高,仅一道预制菜的研发成本就可能高达20万—30万元。此外,河南缺少兼具豫菜技艺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C端消费市场开发不足

目前,河南预制菜企业营销力度不足,营销渠道未充分打开,尤其是在营销方向从B端转向C端过程中,对C端消费市场开发有限,市场渗透率较低。部分预制菜生产企业严重依赖下游餐饮企业,一旦下游餐饮企业业绩下滑,将直接传导至中游的预制菜生产企业,相对单一的营销渠道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部分企业没有形成自主品牌,企业打造特色菜品牌能力不足,对特色豫菜开发力度较低,千篇一律的预制菜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企业对单身人群、慢性病人群等特殊群体关注不够,缺乏多元化市场开发能力。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不高,也影响了C端消费市场的开发。

(四)消费者热情有所消退

近些年,预制菜频频卷入舆论旋涡,消减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不良商家生产的劣质预制菜屡屡触及食品安全底线,加之预制菜普遍高油高盐,食材以荤菜为主,即使有蔬菜,也只有少数几种可供选择,菜品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还会在水洗、多次加热等过程中流失殆尽,导致预制菜营养较为单一,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不利。预制菜在口感和口味上与现做菜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餐厅使用预制菜并未提前告知消费者,故意隐瞒菜品的真实情况,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个别餐厅甚至将预制菜假冒为现做菜,更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此外,正规品牌的预制菜价格较高,使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

二、关于河南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明确标准为前提,坚持食品安全与品质并重

国家标准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监管执法依据,也为经营者划定了合规生产经营红线,还为消费者依法维权提供了有力保障。河南应建立健全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进来。除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外,在现有预制菜标准的基础上,应结合河南预制菜发展特点,加快研究推出更多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拟定全省预制菜产业基地、示范企业、重点单品等认定标准和评价规范,领跑预制菜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与品质是预制菜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应以国家标准为指引,严把食材采购关、加工制作关、菜品贮存关、冷链运输关,确保预制菜品质,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二)以创新研发为驱动,培育壮大预制菜产业链群

创新研发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支持企业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力争在预制菜工业化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保鲜技术等重点难点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将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借鉴“粤菜师傅”工程经验,持续推进“预制菜+豫菜师傅”建设,重点培养具备豫菜技艺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三是抓住“链主”企业这个牛鼻子,加强预制菜产业链整合,引导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内部培养或外部引进填充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水平,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以“链”兴“群”,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挖预制菜产业细分赛道

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河南预制菜企业应向预制菜细分市场进军,精准定位目标人群,着力开发C端市场,挖掘潜在消费需求,有序扩大企业规模,推动产业深刻变革。一是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掌握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发针对慢性病人群等特殊群体的产品,国外已有专门针对慢性病人群的功能性预制菜的初步研究。二是开发早餐茶点、佐餐菜肴、休闲小吃等不同场景下的预制菜,曾因研发航天食品而声名大噪的永达食品就是一个范例。三是要注重对特色豫菜的开发,河南饮食文化底蕴深厚,豫菜被誉为“八大菜系之母”,可挖掘的潜力巨大,应进一步突出河南地域特色,形成差异化地域优势,让“豫”制菜更出彩。

(四)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增强公众对预制菜的认同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减少公众对预制菜的误解与偏见,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特点开展差异化食育,探索食育实践形式,如建设食育实践基地、开展食育市集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公众对食育的认知与参与度。二是邀请来自预制菜研发、食品加工、豫菜烹饪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入科普队伍,从质量安全、营养价值、风味口感等多种角度为公众讲解预制菜的专业知识,引导公众形成科学认识。三是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预制菜产业,提升预制菜文化内涵与价值,加强预制菜品牌宣传与推介,通过参展、口碑营销、赞助活动等形式维持品牌曝光度,塑造提升品牌形象。

(五)以强化监管为保障,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预制菜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相关部门应以预制菜国家标准为依据,通过强化日常检查、开展专项整治、加强监督抽检、推进风险排查等措施,对预制菜生产经营者实行严格监管。督促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控。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对守信者正面激励,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倒逼企业重视自身信用积累,依法依规诚信经营。同时,还应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违法违规食品生产企业加大媒体曝光力度,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简化维权投诉流程,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

(作者:李天华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