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三重向度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0-16 09:31

摘要: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向度对其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历史主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理论向度看,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指引;从历史向度看,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观的深厚滋养;从现实向度看,熔铸于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深刻理解;胸怀天下;三重向度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进步和解放的崇高理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其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向度深刻理解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不仅有助于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有利于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一、从理论向度看,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地改造世界,充满着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体现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性的全球眼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胸怀天下体现在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道德批判,提出了种种美好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因而陷入了空想。资产阶级学者则是热衷于为资本主义唱赞歌,把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前途引向精神、意识、思维等唯心史观场域,关于世界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被唯心主义世界观所遮蔽。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作为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胸怀天下体现在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高度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而且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己任,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胸怀天下体现在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有机统一中创立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发展,对俄国、印度、中国等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高度关注,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胸怀天下体现在自觉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知识,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创立的,也是在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过程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胸怀天下,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来统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绩,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从历史向度看,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观的深厚滋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多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以及世界历史意义的天下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不仅仅具有地理时空意义,更具有哲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多重价值,为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

在社会理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追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周朝末年,周天子王权旁落,各诸侯国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争伐不止,社会动荡,民众颠沛流离。面对礼崩乐坏的大争之世,产生了儒、道、墨、法、农、杂、兵等各家学说,诸子百家纷纷纵论天下,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跨越时空的思想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德经》指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墨子•尚同上》强调:“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这种“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憧憬和追求为今天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动力。

在目标达成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主张通过修齐治平、明德弘道等修养逐步达到兼善天下、止于至善。中国古圣先贤、思想家、政治家等主张要达到天下一家,就要通过教化来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水准,通过修身养性成为君子,实现人人皆可为尧舜等圣人的目标,继而达到内圣外王、化成天下,实现天下大同。为此提出了从个人到家庭、家族、国家乃至天下治理的一整套修齐治平的路径方法。《尚书•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论语•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邻。”《管子•中匡第十九》提出:“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大学》提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交往之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强调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反对恃强凌弱、以邻为壑、党同伐异。《礼记•中庸》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论语•子路》强调:“和而不同。”《论语•颜渊》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兼爱》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这种天下观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采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保合太和的开放胸怀,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三、从现实向度看,熔铸于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不仅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依靠、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开辟更加广阔的美好前景。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应对百年大变局,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马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2023年专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ZYR202323)、2024年度郑州市社科联项目(项目编号:ZSLX20240445)研究成果】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