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 | 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
编者按
学习全会精神,我们一起领会!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一段时间以来,省内社科领域专家学者学到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感悟和体会?结合会议精神,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即日起,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领会》,持续刊发专家学者理论反响,邀约作者做客大河网直播间,与主持人畅谈对于会议精神的学习领会,欢迎关注!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金融作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至关重要。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我国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推动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建设。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全面、多元且能满足不同层级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广泛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多个领域,具有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特征。当前,金融体系更加注重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与服务,其结构与功能均紧密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进行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够精准定位,各组成部分之间协同合作、功能相互协调,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互为因果、相互交织,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各类金融机构紧扣自身职责,树立正确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理念,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扩张,既能强化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也能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发布的报告,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达到449.21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406.25万亿元,资产占比超过九成。银行业占主体地位,银行稳则金融稳。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有助于金融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金融服务只有始终聚焦产业集群,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秉承经济与金融协同理念,强化对新科技、新业态及新模式的金融支持,才能实现金融服务的价值。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的内涵和特质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一系列国家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又能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风险控制。首先,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的对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的主要对象是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其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建立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的基础上。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以虚拟资本运作为中心,脱离了实体经济的价值形态,并按照特定的规律独立运行。同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实为共生关系,两者保持同步发展,绝非“两张皮”。因此,在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时,必须充分思考一条融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之路,避免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领域。最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应强化国家政策对金融业的监督、考核和引导,让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在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刻不容缓、正当其时。一方面,实体经济需要金融的支持来推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上至大型企业的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下至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解难,都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强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金融行业也需要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来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和风险防控。只有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金融才能合理规避过度投机和泡沫化,保持质效持续提升的发展态势。因此,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路径
当下,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面临虚拟经济过度扩张、实体经济发展受损、中小微企业融资受限、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须精准施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培育科技金融,稳固实体经济创新基石。积极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形式,向综合性、精准性、直达性金融服务转变,落实国家开发银行的100亿元专项债促进成果转化,为攻克“卡脖子”技术提供针对性资金支持,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和创业投资等金融产品加快科创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添砖加瓦;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促进金融资源向前沿科技、未来产业倾斜,打破学科壁垒,支持“政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专精特新服务体系,推广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的有益经验,为实体经济平台提供长期精准有效的资金支持;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保障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投融资的稳定性,减少金融行业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敢于“投早”“投小”“投硬”,带动融资效率提升,破解科技创新链上“死亡之谷”和“最后一公里”难题。
深耕绿色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提档升级。完善金融机构识别绿色项目评价标准体系,精准施策,鼓励金融机构向绿色发展倾斜,提供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农业改革和工业创新的资金保障平台,降低产业转型升级而引发的现金流不确定性;促进碳市场、绿色保险等在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覆盖,结合实体企业发展特质,为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金融服务,发挥资金引导、风险减量的功能;构建长效机制,依据产业发展规律,阶段系统谋划和动态调整金融服务项目,保持历史耐心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以风险控制平稳助推传统产业技术更迭,依靠长期、低成本和可持续金融支持助推整个产业链高级化智能化;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扩展评价结果应用场景,优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规范绿色金融业务,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工业低碳发展的能力。
拓展普惠金融,推动金融服务广泛覆盖。普惠金融强调满足“三农”、小微企业等群体的金融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38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10.16万亿元。要进一步引导普惠金融发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成本等问题。推动金融机构的差序竞争,鼓励中小型金融机构立足“三农”、小微企业需求开展特色化经营,倡导多类金融机构互补合作;提升政策的协同性,形成货币、财政、产业政策合力。2024年4月,河南省财政厅印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对还款积极、带动就业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到期后可继续申请贷款及贴息支持,优化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
壮大养老金融,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养老资金保障,促进“三支柱”平衡发展。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6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8173亿元;全国有14.17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144万人,企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3.19万亿元。当前,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相对滞后,个人养老金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多措并举,改变依赖于财政政策维持养老金制度的传统模式,利用金融市场促进“三支柱”账户资金的平衡;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金融机构须面向多样化需求,开发收益稳健、风险可控的养老理财产品;推进金融适老化改革,通过设置养老金融服务专区、组建专门顾问团队、打造示范“养老金融特色网点”、拓展“上门+远程”等特需服务,持续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
构建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数字金融是金融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业态,具有数字与金融的双重属性。数字金融缓解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速了信息、资金的自由流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扎实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加强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惠民利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河南省郑州市,兴业银行郑州分行接入河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用能权交易系统,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全面评估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能力,以此作为信贷投放的重要依据,为河南省重点用能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绿色信贷服务。
(作者:郑长军,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