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对策
目前,我国经济版图正经历着空间结构的深刻重构,其中,中心城市与城市群逐步崛起为汇聚发展要素的核心载体,在促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洛阳,这座承载着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等多重战略定位的城市,正聚焦“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战略号召,全力推进洛阳都市圈建设,在全省经济大盘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相比,尤其是与中部地区其他副中心城市相比,洛阳在区域资源集聚效率、发展能级与既定城市定位之间的匹配度上尚存差距,其对于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效能以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引领能力尚待加强。区域经济辐射力有待增强。作为副中心城市,洛阳虽在中部非省会城市中经济实力领先,但其GDP、人口规模及财政收入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副中心城市中占比较低,显示出区域经济辐射力和影响力相对不足。例如,2023年洛阳GDP占比仅为全省的9.3%,相较于赣州、襄阳等城市存在显著差距,这直接限制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产业结构升级步伐需加快。洛阳作为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在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拥有坚实基础,但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占比偏高,而高技术产业占比过低,2023年仅为3.0%,这严重制约了洛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提升。当合肥、南昌等经济总量曾经落后于洛阳的城市在大力发展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时,洛阳的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受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影响,洛阳的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耗煤工业比重较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改变难度较大,煤炭减量压力较大,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2023年,洛阳空气质量优良天气达标率为67.4%,低于中部地区其他副中心城市,仅优于郑州;PM10浓度和PM2.5浓度也高于其他副中心城市。在今年上半年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洛阳仍居全国后20位。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待完善。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虽已出台,但区域间的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产业同质化竞争、招商引资无序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23年洛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32,高于芜湖、襄阳、岳阳等城市;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5万元,无论在省内城市还是中部副中心城市中均处于较高水平,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蓝图,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在此背景下,洛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加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实现城市综合实力的飞跃与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以此在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中占据先机,不仅推动自身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为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持续推进“三区融合”,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核心载体,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启动实施新一轮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在智能矿山装备、高端石化等领域申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优化创新生态,营造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三大改造”为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入具有先进技术、专利品牌的优质项目和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近年来,“汉服热”带火“洛阳热”,剧本娱乐掀起“穿越”热潮,《风起洛阳》《唐宫乐宴》《寻迹洛神赋》等爆款文化IP频频“出圈”,洛阳的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着力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文旅IP,以资源整合为纽带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以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重点助推产业融合,形成一批生态经济区自然景观开发、文化资源挖掘、旅游配套服务休闲娱乐的文化产业群;做优做强“洛酒”“洛食”“洛品”等,培育消费新热点,积极培育特色龙头文化企业,着力创新运营机制,整合、组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形成雪球效应;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的研究,创新产品开发手段及营销方式,扩大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在加快商品和要素流通开放的同时,加快制度开放步伐,走出一条“世界科技+洛阳智造+全球市场”的发展之路。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形成中心城区带动、县域基础支撑的联动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完善交通、金融、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城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际轨道、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同时,优化城市内部交通布局,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县域发展支撑,做优做强县域经济。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努力扭转空气质量长期在全国倒数的被动局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及有利于促进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的相关产业、行业投资,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和节能降耗技术的使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降低能耗和排放强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六是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深化与郑州、西安等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集聚功能,加强在产业、交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洛阳都市圈,加快实施都市圈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建立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重要城镇之间0.5—1小时通勤圈,加强都市圈城市的金融、物流、商贸商务、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推动区域内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互惠互利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以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重点跨界发展区域共建为突破口,在洛济快速通道、济源虎岭产业集聚区统筹布局高端石化上下游关联项目,共同推动“一基地四园区”建设。
【作者:曹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级统计师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创新工程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研究”(24A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