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河南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0-24 15:0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为此,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的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城镇常住人口占总常住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6.3%提高到2023年的58.08%,人口数量由265万人增长到5701万人。从2017年起,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乡村,河南从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省转变为一个以城镇人口为主的省。

(一)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1977年)。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河南也随之启动了工业化进程。由于这一时期是河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底子薄、基础弱,非农岗位虽有增加,但总体相对较少。同时,受国家国防战略影响,城镇化建设呈现波动式前进,加之户籍制度等限制,导致城乡人口流动性较小,农民进城数量有限,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30年里城镇化率提升了7.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265万人增长到963万人,增加698万人,年均增加23万人。

(二)稳步推进阶段(1978年—199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也推动河南城镇化进入稳步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在政策上对农民进城就业实施“离土不离乡”的政策,同时严控“农转非”指标,农村劳动力并未大范围、大批量地向城市转移,而是呈现人口平稳流动。河南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3.63%提升至1995年的17.19%,提升3.5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从963万增加到1564万,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增量源于城市自身的人口增长。

(三)高速发展阶段(1996年—2011年)。随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见效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河南工业化迎来跨越式发展,政府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城市经济体量快速扩张,产生大量用工需求,农村劳动力迅速涌入城市,且大中小城镇同时扩展城市边界,将更多农村地区纳入城镇范围,由此推动河南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8.39%提升到40.47%,提升22.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超过4400万,年均增加171万人。

(四)新型城镇化阶段(2012年—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镇化呈现明显的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特征,导致大量“城市问题”,“重物轻人”“重建设轻管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次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高水平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高质量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奋力推动“百城提质”,推动大中小城市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1.99%提升至58.08%,提升16.0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年均提升速度高于全国0.21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的差距从2012年的11.11百分点缩窄至8.08个百分点。

二、对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判断

持续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效能,必须对河南省城镇化的现状有足够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必须深入分析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位置、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态势,为理解河南城镇化当前的特点、未来趋势和努力方向提供有价值的洞察。

(一)河南城镇化率在全国的方位:位于潜力较大行列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核心指标。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08%,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第26位,相对靠后,位于潜力较大省市行列。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差距最大,相差13.33个百分点,2023年收敛至8.08个百分点。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广东相差17.34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7省中,河南排名末位。在中国农业十强省份中,河南排名依然处于末位。虽然当前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但同时也体现着河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二)河南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城镇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初期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30%),城镇化中期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0%—70%)和城镇化后期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于70%),根据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判断,当前河南城镇化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即快速发展阶段。可以预见,未来河南城镇化水平依然具有较高的提升潜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略高于全国整体水平的增长速度,约为1%。

(三)河南城镇化的发展环境: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十五年,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将持续增加,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城镇化是河南省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而河南也是支撑全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板块。预计到2035年,全省城镇人口增量将超过2100万人,约占全国城镇人口增加总量的十分之一。随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纵深实施,河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诸多历史机遇的叠加交汇下,必将迎来新型城镇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四)河南城镇化的发展态势:处于动力转换期

20世纪90年代始,工业化成为河南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即第二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吸引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进城,实现城镇化。但这种趋势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河南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已从2010年的64.9%下降到2022年的56.7%,而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已从33.9%提升至42.6%。在外出务工的人员中,进入县城以外更具创新活力的大城市的比例也从2010年的50.5%提升至2022年的63.7%。总体来看,河南的城镇化虽然依然会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城,但驱动农村人口入城的原因已不仅仅是第二产业从业,而是变得更加多元。

三、河南深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河南省作为中国中部的重要省份,面临着加速城镇化进程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探索一条符合河南省情、惠及广大民众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着力优化城镇化格局

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引领作用,打造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增强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协同区建设,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一主两副、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提高各级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二)奋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把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以人性化、便捷化为导向,科学配置公共资源,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区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共融,贯通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构建适应人才创新创业的新生态。

(三)大力提升县域承载力

坚持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大力推进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县域发展要素高效配置,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管理权限,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加强统筹、分类施策,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加快补齐县城突出短板。

(四)有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

坚持以优质公共服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非户籍常住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常住人口全面享有高质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持续降低城镇落户门槛,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提高户籍登记、迁移便利度,逐步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完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和用人单位全覆盖。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

(五)全力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充分发挥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带动效应,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要素,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支持乡村发展投融资机制。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运行,深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作者:赵中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