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建筑遗产教育价值 助力河南教育强省建设
全国教育大会2024年9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现实性,建筑遗产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正是对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积极响应。
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建筑遗产资源丰富,这些建筑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强调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发展,建筑遗产作为教育资源的开发、活化与利用,能够拓展不同教育阶段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是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 深挖建筑遗产教育价值,活化遗产内容内涵
建筑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之一。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建筑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重要基础,是当前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使命担当。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所强调的教育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可知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筑遗产教育活动和实践,促进社会成员对建筑遗产蕴含文化的理解并参与有关建筑遗产的活动,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河南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国家文物局公布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7处。在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主要以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建筑遗产为主。这些建筑遗产是“老家河南”的历史写照,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整体上来看,由于当前河南省建筑遗产的种类繁多且数量较大,其教育价值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应当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较为全面的建筑遗产系统性知识谱系与内容体系,以便进一步形成面向不同知识背景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教育资源;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创新的教育模式丰富建筑遗产保护教育内容与方法,并加强与国内外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交流与合作,引入先进的、成功的保护经验和技术,提升河南省的相关教育水平;增强建筑遗产教育的社区参与程度,利用社区与民众力量推动建筑遗产活化和教育价值的实现;还需要深入挖掘建筑遗产教育的思政内涵,有的放矢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塑造有知识有情怀的公众。
二、 分层推进建筑遗产教育,丰富学校知识体系
教育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建筑遗产教育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指出,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处于感觉运动和前运算阶段,主要通过感官体验和具体物体操作来认识世界,学习特点是直观、具体、以自我为中心。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主要关注具体事物,学习特点是具体、操作性强、自我中心逐渐减弱。高中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性推理,学习特点是抽象、理论性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未来规划。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具备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学习特点是深入、独立、创新。教育者需要科学地设计和实施建筑遗产教育,确保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发展相匹配,才能够做到有指向性的“按需”丰富教学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终实现建筑遗产教育的育人目标。
因此,学前教育阶段要注重直观感受和初步认识,可以采用“感知体验+故事绘本”的形式。通过建筑遗产参观辅以简单的讲解和互动游戏,让学龄前儿童在实际环境中感知历史和文化;利用建筑遗产相关的故事和绘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建筑遗产的重要性和相对浅表性知识。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始系统学习建筑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采用“课程整合+实践活动”的手段。将建筑遗产内容融入各科课程中,并开展面向建筑遗产的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建筑遗产的理解和保护意识。高中阶段强调深化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可以采用“专题课程+专题探讨”的方式。开设建筑遗产专题课程,结合校园社团活动进行建筑遗产相关的专题探讨,并对探讨内容与结果加以写作与宣讲,锤炼团结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阶段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塑造创新和研究能力,可以采用“专业课程+项目实践”的方法。在相关学科中开设专业性的建筑遗产课程,系统讲解建筑遗产知识、保护技术和方法等;并通过课程实习,“挑战杯”、“创新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积累实践与科研经验。
三、 全民普及建筑遗产教育,促进终身学习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的原则,强调了终身学习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终身学习,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而开展具有全民普及性的建筑遗产教育对于促进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根据河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重点以公共教育、社区教育、数字化教育等三个方面为抓手,有力推动全民普及建筑遗产教育,以促进河南省的终身学习建设。据统计,河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384家,构成“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拥有已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立项10处 ,在数量上领跑全国;还有各种类型的展览馆等等,可以依托这些公共文化空间,定期举办不同规模与形式的建筑遗产专题展览和讲座,普及建筑遗产知识。社区教育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高、持续性和多样性强的特点,不仅体现出区域性与包容性,同时也善于资源整合利用,在未来将成为建筑遗产教育不容忽视的力量。在社区开展宣讲、工作坊、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建筑遗产知识与保护的宣传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居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数字化教育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促进建筑遗产教育传播,有力支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通过优质的建筑遗产科普视频和文章吸引更多人关注,也可以开发建筑遗产教育在线课程,提供给社会各界人士学习,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
四、 探索建筑遗产教育路径,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2024年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着重指出要全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行动。河南省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教育强省建设不仅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成就,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旨在构建一个现代化、多元化、包容性的教育体系。
为有效助力教育强省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筑遗产教育创新路径,从不同层面做好建设支撑。在政策支持与规划层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建筑遗产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将其纳入教育强省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建筑遗产教育的研究、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确保资源充足。在学校教育层面,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分别开发内容丰富、普适性强的建筑遗产教育课程,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要配套编写适合各教育阶段的建筑遗产教育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建立建筑遗产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增强教育效果。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要大力加强教师建筑遗产教育能力培训,确保教学质量,并积极引进建筑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教育水平。在建筑遗产普及教育层面,要建立科普专家团队,开发多元教育资源,利用线上线下的公共教育提升公众认知,通过与社区中心合作促进大众对建筑遗产的兴趣和责任感;结合现代技术,积极探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将建筑遗产知识有效传播到更广泛的公众群体中,促进大众的终身学习实践。
在新时代赋予文化传承以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坐拥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为教育领域注入了兴教育、强文化的战略活力。以建筑遗产的丰富内涵为对象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强河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也有助于推动河南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河南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张婷,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郑州大学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筑美河南”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2024ZZUJG073);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圈理论视角下环嵩山地区历史景观风貌识别与保护传承研究(基金号:2025-ZZJH-37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