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0-25 09:34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深入分析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民营经济主体规模稳步扩张

我省民营经济整体规模稳步扩张,其中个体工商注册登记户数增长为主。截至2023年年底,我省民营经济主体为1069.4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773.7万户,私营企业295.7万户,分别比2000年多了633.5万户和290.9万户。

图1 河南民营企业规模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民营企业中制造业显担当

制造业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引领民营企业发展。从2023河南制造业企业100强榜单来看,我省民营制造业企业占六成,宇通集团、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卫华集团等国内行业知名头部企业表现突出。

图2 2022河南制造业企业入围门槛增幅情况

数据来源:wind

(三)民营企业的质量不断优化

我省建立省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省级单项冠军、国家级单项冠军三级梯次培育工作体系,引导制造业企业专注创新和质量提升。截至2023年,我省有39家国家级单项冠军,其中冠军企业23家、冠军产品16个,这39家企业中有28家为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医疗器械、电子等领域。省级单项冠军中,我省有153家,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我省累计培育了3284家,其中郑州有879家,新乡、洛阳分别有318家和295家。

图3 2023年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明确提出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虽然积累了一定基础,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不足,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水平有差距,研发投入不高,创新成果转换能力还不强

一是科技创新要素支撑能力不强。从高新企业数量上看,民营企业中高新企业数量不多。2023年我省民营企业中的高新企业占全国的比重为2.8%,国家高新企业数量为10447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为97.4%,在数量上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的16%、25%、32%。从研发投入来看,2023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中,我省上榜企业有17家,占比3.4%,总量上位于全国第八,比浙江、山东、广东分别少了72家、53家、37家。

二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困难,成果转换能力有差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粗放,技术落后,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传统产业运营思维固化,已逐步落后于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对比省研发成果的转化情况,2023年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强中,我省上榜8家企业,居全国第十四位,浙江、江苏、广东的上榜企业数量分别是河南的12.1倍、9倍、8.3倍。

(二)领军企业数量少,本地龙头竞争力弱,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领军型龙头企业数量少。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我省只有13家企业入围,占比2.5%;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能力弱,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亟待提升。

二是本土龙头规模还不够大。省内相当数量的产业集群只是同行业内中小企业的简单集聚,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忽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的倾向,产业链条较短、较窄,产业链横向加宽、纵向延伸的空间相对较小,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能力不高,区域联合与协作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三是企业龙头行业能耗高、附加值低,绿色转型压力大。2023年我省13家入围的民营有6家企业是重金属行业,占比近50%,且行业规模与全国龙头有差距,对标国内龙头,在有色金属行业,河南省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收为1738亿元,广东省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营收为7227亿元,相差5489亿元。省内缺乏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附加值行业企业。

(三)缺乏本土外向型企业,对外外贸结构单一,开放水平有差距

一是产业链外迁风险较大。跨国企业集团对地区多元化布局较为重视,以此来分散供应风险,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弹性。我省航空港区头号“超级工厂”富士康,曾计划将7条手机生产线从郑州转移至深圳,同时苹果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富士康在印度产能,未来如果富士康再次外迁,将导致智能手机产业链进出口值不断下降,对我省进出口增速势必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外贸结构单一,对外贸易的商品集中度较高。2023年我省进口前5位商品货值占同期全省进口总值的71.8%,出口前5位商品货值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65.6%。我省外贸结构相对单一,这意味着当承担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遭遇突发事件时,对外贸易的稳定性极易受到破坏。

(四)人才供给不匹配,金融服务保障不足,综合发展环境还不优

一是人才供给不匹配。人力资源地域分布不合理,我省各市人力资源大多集中于南阳、驻马店、周口、郑州这四个城市,人才的空间过分集中不利于推动省内其他市县的全面协调发展。各个地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外流问题。产业和人才的匹配跟不上国家步伐,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供给不足。我省民营企业多为传统行业,一线员工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效率不高。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有难度。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仍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无法实现直接融资。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较高,很多民营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抵押物来获得银行贷款,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政策支持不到位,缺乏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创新机制,针对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

三是营商环境还不优。政企沟通不畅影响政策效果和管理效率。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导致政策知晓率不高,正向反馈不足,针对性不强。存在一些惠企政策流程复杂、手续繁冗的问题。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涉民营企业案件解决机制尚不完善,民营企业涉诉时间成本高、沟通渠道不畅、法律服务支持不足、经济权益难以得到合理保障。

三、对策建议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新一轮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成立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同步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听取院士、专家、企业家等的建议,谋划推进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

二是简政放权,厘清“政企”关系,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政府摆到服务好企业的位置上去,针对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营业执照登记审批、材料报送等进行简化,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坚持打造出一个透明度高、便捷性强、效率性好、优质性佳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落实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贯彻落实“平等准入、公平待遇”,打破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各种壁垒,鼓励民营经济在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运营,弱化与国有企业的差别。不断完善维护民营经济发展主体社会地位的法律条文,保障民营企业在社会中享受公平竞争权益。加强对民营企业产权、企业家权益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加强科技研发保障,让企业能研发

一是完善创新制度。完善科技研发管理制度,加强对科技研发活动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出台以创新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企业创新研发奖励,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研发给予补贴补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指导与扶持,强化企业创新建设,形成创新激励机制。

二是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投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吸收新技术、新知识,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企业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可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控能力。

三是引导人才流入民企开展工作。稳定人们对各类企业的发展预期,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发展潜力、社会认可等方面给予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氛围。为高层次人才和民营企业搭建一个人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来源,为人才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孵化等服务,实现高层次人才更好融入民营企业。

(三)促进企业梯队发展,让龙头有影响

一是扩大龙头影响力。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制定区域产业政策,尤其是在税收优惠、土地资源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投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帮扶“龙头”做强做优,带动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以“政府+企业+市场”运行模式建立科创园区及产业园区,形成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地。

二是企业梯队发展。聚焦本土竞争力提升,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持续推进“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帮扶一批“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企业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态势,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本土地区已经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帮助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龙头。对于有潜力或者一般性企业进行提质,最终形成龙头企业、重要企业、有潜力的企业、一般性企业的梯队发展模式。

三是促进民营企业上下游联动发展。加大对产业链的整合力度,扩大民营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影响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建立政府引导下的产业联盟,鼓励龙头企业与其他民营企业共同开展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产业生态闭环,提供项目支持,鼓励企业间的互利合作,共同参与相关技术攻关和研发项目。

(四)优化金融生态系统,让融资有途径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金融运行监管机制。建立全面的贷款申请审批程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和审计监督,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和追踪管理制度。有效监管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行为,确保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并促进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建立监管机制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政府的金融支持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二是加强合法融资平台建设。对民间金融活动进行分类治理,坚决打击各种非法融资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和稳定。加强合法融资平台建设,发挥平台的规范化和引导作用,帮助企业获取合法、稳健的融资渠道,有效净化融资环境。建立一个专门为民营经济提供包括贷款、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等全面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平台。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推出针对民营企业的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适配性。创新开展商标权、专利权、知识产权评估定价和抵质押融资业务,为工业企业量身定制动产融资服务,发挥好金融的输血功能。运用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形式,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五)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让发展更环保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民营经济要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速度,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力度,通过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推动企业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逐渐改造升级为高端、智能、绿色、具有更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二是加快民营经济绿色转型。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绿色转型,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要明确规定民营企业不能再投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绿色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使用节能减排等先进、清洁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全产业链绿色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民营环保领军企业。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制造。为民营企业搭建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数字经济创新基地,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入驻。民营企业应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系统,培育一批数字与实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加速推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

(六)融入空中丝绸之路,让开放有活力

一是推动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错位发展产业,有序参与国际竞争。根据发展基础,着眼国际循环,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各国发展水平,特别是东盟各国产业基础的不同进行产业选择。对于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国家,布局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对于欠发达的国家,可考虑布局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行业。

二是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引进国际品牌运作模式和战略合作伙伴,提升民营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融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把我省优质的产品、服务送出国门,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手段加以宣传,通过参加国际展览、拓展海外市场、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等方式,让更多的国际消费者了解和认可我省的品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李登辉、乔金燕、李猛 单位: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本报告是2024年度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时代促进河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SZLYJY2024-8)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