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治”有理⑧丨主体性视角下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0-30 09:28

编者按

治理之道,重在基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需要哪些新技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河南怎么发力?怎么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针对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言“治”有理》特别策划,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建言献策。

6809454843868913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体现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前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推力与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的总和,具体体现为价值取向、道德尺度、乡民心理等,展现为村貌农舍、家族家谱、村规民约、传统民俗、红白喜事等要素形态。乡村文化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影响村民的处事方式、对社会的认知;大到作为村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为其提供着人生的意义感、价值感。乡村文化也是乡村社会的符号象征和精神纽带,发挥着为乡村社会塑形、铸魂的重要功能。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侵蚀,出现文化凋敝、空心化,治理乏力等问题。因此,急需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焕发乡村文化活力,从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

一、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意义与困境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提升文化治理效能。” 乡村文化治理的效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治理能够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二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文化具有道义引导、伦理规劝等多重功能,是实现以文化启发民智、浸润民心、培育乡村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化治理通过对乡村文化治理价值的发掘,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乡村文化治理的推进必须立足于农村、农民的一般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当下农民最大的特点在于流动性,城乡流动的社会情景给乡村文化治理的推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具体而言,其一,大量农村人口的不断外流以及定居县城,使得乡村出现空心化的问题,极大冲击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社会基础。其二,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削弱了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力量,使得乡村文化治理面临人才缺乏,内生性动力不强的问题。其三,部分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意识淡薄,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意愿不强,使得乡村文化治理面临主体缺位的困境。乡村文化治理的推进,意味着乡村文化治理和村民文化素养的培育是相伴而行、同向互构的。因此,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必须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文化主体性与治理有效性的正反馈格局,让乡村文化成为村民自己的文化,从而真正发挥文化的治理效能,推动建设和睦、稳定、大美乡村。

二、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路径

(一)塑造乡村文化主体

乡村文化是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治理必须推动村民从内生主体转化为乡村文化主体,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这样乡村文化治理效果才能够满足村民需求,符合村民对乡村的期待,乡村也能够成为“安放乡愁、追思记忆与存续风俗”所在。一要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内生力量。普遍性的判断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乡村文化治理面临人才紧缺的难题。但这一判断,一方面忽略了留守人口蕴藏的文化力量,另一方面也忽略了青年人不断回流的现实。以留守人口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应从组织性而不是从个体性角度来分析,留守人口参与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来能够提高治理活动的参与度与知晓度。如儿童参与乡村举办的活动,其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参与,而是连带着父母、祖父母等共同参与其中。返乡青年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他们有技术、有资源,通过自媒体展示与发掘着乡村特有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城乡“两栖”的生活实践,使其成为连接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键行动者,推动着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二要培养乡村内生主体的文化自觉,促其成为乡村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是指在既定生活场域的人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的起源以及生长特色有一种清晰的自觉意识。培养文化自觉需要有载体,乡村重要历史物件、家族家谱等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物质形态,要加强对其的搜集、保护、挖掘;乡村老人对村庄历史的熟知,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自觉资源,要搭建舞台发挥老人作为文化传承者的重要作用;支持乡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生产,鼓励推出民众喜欢、形式多样的乡村文艺作品,展现乡村、村民面貌。

(二)培育乡村文化共同体

乡村文化治理的推进需要增强村民的公共精神,以“公共性”推动村民生成集体理性和情感认同,进而形成乡村文化共同体。在调研时一位社区书记讲,“搞活动把大家吸引出来,大家聚在一起,这才是社区”。这句话揭示了社区营造与达成社区“公共性”的三个重要要素,“组织者”“公共空间”“公共活动”,这同样适用于乡村社区。那么对于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成立乡村各类组织。以乡村各类组织为抓手,动员乡村文化主体参与到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来。一方面,既要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发挥其在移风易俗中的监督作用;也要成立各种各样的乡村文艺组织,发挥其丰富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乡村组织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乡村文化骨干和积极分子,并加强培养,从而形成一支真正热爱乡村文化、甘于奉献的文化治理团队。其次,举办公共性文化活动。既要结合重大节庆节日、民俗活动等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也要结合村民需求,开展农民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等文艺活动。以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村民提供互助合作、参与管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以公共活动参与的“集体在场性”生成村民的共同记忆,增加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最后,建设村庄公共空间,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根基。一方面,结合村民需求,开辟兼具休闲、健身等功能的实质性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日常消遣、沟通和交流之地。另一方面,建设村庄数字公共空间,通过QQ、微信等搭建村庄在线交流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分享村庄文化活动集锦、村庄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等,构建“离村”与“在村”的共同在场感,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知晓度。

(三)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文化治理

推进乡村文化治理,要以扎根于乡村、植根于村民需求来实现乡村文化治理内容、形式的因地制宜,从而吸引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治理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对乡村文化治理的推进要回到概念本身,实现对“乡村文化”的治理和以乡村文化为依托,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从“乡村文化”治理来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作为地方性知识,是千差万别的,对其的治理要突出乡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与保护乡村特有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所需对乡村特有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治理”来看,文化活动作为推进治理的重要载体,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活动内容要扎根,围绕传统节日、村民的日常生活、乡村重要事件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二活动主体要精准,根据乡村人口特点,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结合群众需求举办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此外,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也应关注到乡村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境。依据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内生主体参与状况,划分类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路径。对于文化资源禀赋较好,内生性主体参与较强的村庄,可建立外生力量和内生力量互动协商的治理策略,积极推动村庄内生力量推进文化治理。对于文化资源禀赋较差,内生性主体参与不足的村庄,逐步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配套相应的人、财、物资源,探索外生力量赋能村庄文化建设的治理路径。

(四)以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发展

乡村文化的内容与类型的变化与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密切相关。数字技术运用到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文化享有,扩展文化传播的时空边界,塑造缺场的“在场感”,而且能够拓宽文化表达的空间以及想象力,赋予乡村特色文化新的意蕴,促进文化创新性表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发展,一要加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村民都能够享有便捷网络,为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进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奠定基础,避免出现“数字鸿沟”。二要推动数字技术和优秀乡村文化多领域深度融合。注意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文物、民俗、传说等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作用,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全景式呈现,创新性表达。三要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当前,农民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创作与发布作品,人人都是乡村网络文化的建设者。因此,要注重加强对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提升农民对碎片化、表面化的网络文化产品的鉴别力,自觉抵制网络劣质文化,共同营造乡村欢乐、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

三、结语

乡村文化是村民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情感纽带,是推进乡村治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和美乡村,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文化治理,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从而形成文化主体性与治理有效性正反馈格局。对此,应当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内生力量,培养乡村内生力量的文化自觉,推动乡村内生主体转变为乡村文化主体,成为乡村文化治理的人才主体。同时也应当通过乡村各类组织的发展,公共性文化活动的举办,村庄公共空间的建设,重塑乡村公共精神,推动村民联结成为乡村文化治理共同体,使村民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文化治理中来。再次,应当突出乡村文化特色,促进乡村特有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治理内容的因地制宜;应当以活动内容的扎根、活动主体的精准化,实现乡村文化活动举办的因地制宜;应当依据乡村社会具体发展情境,采取不同路径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性。最后,要以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文化的发展,推进数字智能技术与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焕发乡村文化活力;做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展现新时代乡村新气象、新风貌,推动人人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者。

(作者:王思琪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