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推动红色传统代代传承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0-30 09:31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淬炼形成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良好作风、光荣传统等优秀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情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共识。红色基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继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传承好红色基因做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讲话要求,应着重把握好五个方面。

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前提——建好基因库。红色基因传承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挖掘、提炼红色资源,建好基因库。红色基因是革命年代的“人、物、事”及其价值精神的总合。其中“人、物、事”是红色基因传承的物化形态,属于外显部分 ;价值精神则是红色基因传承能为人们所感知、感悟的内隐部分,即谓“魂”。建好红色基因库既要注重外显要素“人、物、 事”的搜集、整理、梳理,又要重视“魂”的提炼、提升工作。建好红色基因库,要着重开发红色资源的重要价值。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和储备库,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时期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顽强斗争的缩影和见证,那些在活动中留存下来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遗迹遗址、图片音像、文字记录、艺术作品等载体,都承载着革命先辈们崇高的思想情操和红色血脉。建好红色基因库,要推动红色资源的科学保护,发挥好规范管理和提质修缮的积极作用。对红色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有效保护,需要党史、住建、文旅等相关部门联动协作,做好实地调研勘察和史料审查整理,确保红色资源被全面开发,并要建立相关资料库,切实做好革命文物的认定和保护工作。要做好对革命文物的维护工作,特别是对革命遗址遗迹要及时有效进行修缮,确保红色资源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推动对红色资源的预防性保护,而不是抢救性保护,让红色资源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要建立配套的专门性地方法规,明确监督管理和相关法律责任,完善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体系。建好红色基因库,只是解决了基因传承中“传”什么的问题,要解决好基因传承的“承”的问题,必须增强基因传承的时代感和亲密感,为红色基因库注入时代元素和情感元素,从而提高红色基因的适用性和认可度。

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条件——营造文化氛围。首先是营造重视的氛围,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推进离不开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和支持。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党性教育、部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营造领导重视、全体参与的良好氛围。其次是营造主动的氛围。红色基因传承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宣传、文化、旅游多个部门,应成立红色基因传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落实,形成自上而下的主动、协调工作机制。再次是营造创新的氛围。创新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要能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为人们喜闻乐见;要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相适应,通过各种阵地多样形式,让群众在闲暇之余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最后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并存。 两类媒体适用不同人群,传统媒体适用中老年人群较多,新兴媒体影响青少年较多,两类各具优势的媒体协同配合,有助于营造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广泛开展对中老年群体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同时要与时俱进地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对青少年人群进行深入宣传。注重创新开发红色资源所属地官方网站,结合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适时有效地发布红色基因相关信息,从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两类媒体积极配合,对红色基因相关信息进行宣传造势,从宏观上营造舆论环境,更好实现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效果。

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环节——创新有效载体。首先是创新“学”“做”互联互通的载体。红色基因传承不能只注重历史厚重感,还要关切当下现实,要注重多角度分析提炼红色资源蕴含的时代价值,将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紧密关联,回应群众当前关切,让人们在接收红色教育资源的同时,能够感同身受,有所启发有所借鉴。其次是创新“文”“旅”协同发展的载体。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革命老区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得以有机融合。可根据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进行个性化打造,进而形成以“文”兴 “旅”、以“旅”促“文”的良性格局。再次是创新红色文化的信息化载体。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承红色基因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利用好这个趋势,打造红色文化网上传播新载体。应建设好红色文化纪念场馆网站,运营好场馆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发带有红色文化元素的电子产品等等。最后是以智能技术赋能红色基因传承,增强红色基因传承力度。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应用的加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智能化、相互赋能的智能技术新生态。智能技术生态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新机遇。运用智能技术破除红色资源空间壁垒,打造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宣传教育平台,拓展红色基因传承的时空范围,提升工作实效。将智能技术融入红色精神培育,利用智能技术数字化处理红色教育资源,建立数字化资源库、虚拟现实场馆等,增强群众的体验感与共情度。借助智能技术反哺社会服务能力,利用网络平台、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与反馈、监测分析处理红色资源教育场所的环境数据和参观学习情况,为相关部门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抓手——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时代发展到今天,各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广度,要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着实有一定的难度,工作极具挑战性。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基因的弘扬与继承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独有的红色文化传承特色品牌。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育人价值,将其全周期融入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价值的传播过程。其一是融合地方特色优势,塑造品牌红色形象。品牌形象是品牌的外在表现,是群众对品牌的第一感知。以地域特色为切入点对红色基因进行解读,形成鲜明的红色文化符号,建立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在借鉴企业经营理念的基础上,借助企业成功经营理念进行品牌的精细化打造,有力地将红色资源的特色优势转化为红色文化品牌的特色优势。比如,革命老区具有突出的文化底蕴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适合打造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品牌;彰显鱼水情深和公仆情怀的特色的时代楷模故里,可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品牌等等。其二是开发地方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品牌内涵。红色基因是优良革命精神的核心,饱含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各地由于地理环境条件不同和社会历史因素各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打造响亮的红色文化品牌,就要结合红色资源的地方特色,提取凸显地方性的红色基因并进行要素解读和创新利用。其三是借助媒介融合优势,创新品牌传播载体。红色基因的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是不断变化的,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适应传播方式的转变。当前文化传播媒介融合度高,呈现新媒体化、资源多样化特点。在红色品牌文化传播中,要注重提升品牌的品质性和价值感,适时结合群众接受度高的传播平台开创新交流空间,鼓励他们创作分享红色短视频、红色艺术作品等,自发形成红色网络新空间,在红色品牌传播形式与范围方面予以拓展,让群众获得更好的品牌体验。

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任务——打造校园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凝练形成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丰富内容,是推动当代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坚守精神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引导青少年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红色基因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是对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对红色基因传承实践的重要一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要深入做好红色基因理论研究,对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挖掘要从多个角度着手,高校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对红色基因不能只停留在学习层面,而要对红色基因的新价值进行有效挖掘,从理论研究入手,对红色基因的要素、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将泛化的内容进行凝练,构建适宜高校进行传承的学习内容,对红色基因的学习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传承实效。高校传承红色基因,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高校是以思政课来践行红色基因传承,课程体系构建的质量会影响传承效果,只有保证红色基因理论在思政课程、思政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深化学生的认知和认同,才能形成红色基因传承与教育的良性合力。

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并将之落到实处,除了要不断拓宽视野,以新的视角来理解红色基因,更重要的是要以新的思路来发展、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河南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是红色资源大省。“二七 ”大罢工、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确山竹沟“小延安”影响深远,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熠熠闪光。应积极开展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河南实践研究,盘清河南拥有的红色资源家底,挖掘河南红色资源内在价值,对河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以及河南红色基因传承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充分考虑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从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来探索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

【作者:崔越 单位:许昌学院  本文系2022年度许昌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研究课题“河南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