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河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0-30 09:31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支撑。谁能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顶级的科技项目、科学装置、科创人才和科研成果,谁就能抢得未来发展的“优先权”。“十四五”规划颁布以来,我省把积极布局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创新能级,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

一、我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省创新平台体系已基本形成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以自创区和开发区为基地、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发展的“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

一是顶层设计逐步构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和绩效考核办法》《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措施,加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聚集力,为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2023年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五家“国字号”平台先后落户河南,国家级平台河南达17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7家,新建6家。依托省科学院创新平台建设研发实体达到42家,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高位布局推动“中原农谷”建设,核心区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3家。优化整合全省医学科学资源,加快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首批8个研究所、5家产业研究院入驻。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相继成立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平原、墨子等20家省实验室。省级产业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加快布局,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加速推进,初步形成了“强核心、多基地、大开放、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体系。

三是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凸显。近两年来,全省先后完成近百项重大科技专项验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如盾构/TBM刀盘刀具实时诊断与智能运维,装备数字孪生系统等一批成果的集中涌现。万名就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比上年增长了21.96%,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数较上年增长了6.37%,万人技术合同登记额增长了68.57%。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得分达到75.26分,较上年提高6.08分。2023年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4亿元,同比增长33%,2024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技术合同成交额884亿元,同比增长45%。

四是创新人才引育更加高效。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稳步推进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行动等“八项行动”,2023年全省遴选中原学者7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8人、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0人,新建院士工作站5家、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20家。新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全省各地纷纷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强化人才引育,驻马店市持续做强做大“院士经济”,信阳市注重发挥“科技副总”作用,洛阳市设立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人才项目基金并正式运营。

二、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仍然不足,领军人才缺口仍然较大。我省现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低于山东、安徽等周边省份。我省大科学装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叉研究平台等尚属空白。省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创新联合体数量较少。目前在豫工作的院士数量仍然不足;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仍需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引育用管机制亟待完善。

二是研发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大。2023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1211.66亿元,R&D投入强度为2.05%,虽然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但低于2.65%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山东(2.59%)湖北(2.52%)安徽(2.69%)等相比仍显不足。从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R&D经费1049.82亿元,比上年增长5.8%;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77.10亿元,增长15.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68.19亿元,下降2.8%。

三是平台治理碎片化,“政产学研” 深层互动不充分。创新平台资源共建共享不充分,信息孤岛、数据闭塞现象仍然存在。跨区域、跨部门、跨平台间的科研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科技数据库建设欠缺,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平台间数据共享、合作交流与效率提升。政产学研协同政策多以宏观为主,政策间互补性不足,难以发挥政策整合力。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投融资政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衔接不畅,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效率偏低,产学研合作空间受限。产学研合作存在短期化、形式化问题,导致协同创新效率偏低。

三、强化河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科技厅、财政厅等科技管理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建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整体合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统筹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区域特色,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顶层设计,明晰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内容;围绕国家和河南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对接大院大所,引进嫁接优质科创平台,分批次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来河南设立分院、分所等;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基地;谋划布局若干个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科学数据中心、生物种质库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我省落地,有序推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建设。

二是突出整体布局与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优化平台布局规划体系,筑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坚实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前沿,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行动,切实发挥创新平台在技术攻关与推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培育与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建立稳定连续的扶持机制,保障科技创新平台的高效运转。国际经验表明,重大创新平台一般应保持十年的稳定支持,年支持经费一般不低于总投资额的十分之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应算好“经济账”,考虑未来持续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加码资金支持,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向“高能级”迈进。

(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开放创新平台体系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优化重组科技创新资源存量、高效规划增量。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整体效能,减少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坚持融通连接,形成创新资源协同联动新枢纽。整合重组、加速优化实验室体系,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为引领,省实验室匹配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为重心的发展格局。

二是汇聚各区域优势创新资源,形成联动创新体。如今,高技术创新愈发呈现出复杂化、跨领域的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平台要加强多领域联合创新,加速技术和产品突破。加快推进区域科技产业园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资源的开放程度进而提高共享率,以“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示范,形成带动辐射效应。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间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带动区域创新联盟、产业创新联合体的建立。

三是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创新平台融资渠道。要着力加快多元化融资体系建设,引导更多的投资融资机构参与其中,加强民间资本及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为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科技金融、成果评价、法律咨询、技术转移转化等中介服务,为科技创新平台间、创新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科研活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与咨询服务,助力科技产业孵化。

(三)汇聚高端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立足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在人才高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度重视大师级学者、基础前沿领域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引用工作;以领军人才、技术带头人为核心,搭建一流科研团队,形成人才集群效应;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弥补大师级科技人才匮乏的短板。加大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扶持力度,解决青年科学家、工程师等领军人才在豫生活的后顾之忧,形成“筑巢引凤”的青年人才引育机制。注重培养青年科技骨干,要在人才计划与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健全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力,鼓励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二是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用好用活”这个核心去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人才。应围绕“双向奔赴”的用人观,坚持全面育才、环境养才、畅通用才,加快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促进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培养战略科学家后备人选,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可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完善创新要素分配机制,破解人才激励难题,避免人才无序竞争。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允许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

(四)加强产学研深度协同,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综合效能

一是面向战略科技前沿,夯实产学研合作载体。构建以高校为基础理论研究、知识输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技术研发主体,以企业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主体的“创新共同体”,探索建立新型创新组织及研发机构,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加强对存量平台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重点实验室,整合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推动实验室体系建设。

二是注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打通企业共享创新平台资源的渠道。支持跨学科、跨产业、跨主体的创新融通平台建设,从合作机制与模式上提升协同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等开展研发活动。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资源整合上,积极搭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各创新主体围绕科技研发平台来拓展产业合作领域,催生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平台。

(五)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运转

一是创新平台运行管理制度机制,提升我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效能。构建省委省政府主导、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的科技创新平台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直报、信息共享、决策联动、攻关协同。强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科研任务设置和管理方式,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制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其运行活力。

二是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平台运行效能。探索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投入管理体系。建立以政府稳定性支持为主、竞争性支持为辅,社会资本、创投资金等市场化支持为补充的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加强对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单位的投入监督与考核,健全奖惩办法,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增加建设投入,探索实施“前期重政策引导、中期靠财政资金辅助、后期靠自我造血循环”的阶梯式培育模式。

三是完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强化评价结果管理。从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使用、维护、评估等多维度入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平台长周期分类考核评估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为关键指标,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并作为持续支持平台建设的重要依据,完善平台考核的激励与淘汰机制。以平台运行绩效评价为导向,动态调整各创新平台的预算基准。完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常态化机制建设,逐步完善绩效评价公开制度。

【作者:周姝含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河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现状分析与支持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1027)、河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课题“加快推进河南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项目编号:2024JCZXB15)】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