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教育家精神 赋能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1-01 10:09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领悟与独到见解,是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动指南。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乎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教育质量、驱动教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让它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增强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力塑造教育家精神典范。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也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一,立师德,正师风。坚持以德为先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通过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如宣誓仪式、故事宣讲、沙龙论坛等方式,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师德准则,明确师德红线底线,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使教师自觉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将师德师风建设外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第二,树典型、抓案例。在教师队伍中发掘和宣传教育情怀深厚、师德师风高尚和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师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典范,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深入剖析典型师德失范案例,开展师德警示教育,让教师们直观地看到违反师德规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第三,建机制,常监督。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和师德师风监督体系,通过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维度综合测评办法,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师的师德表现,并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公开师德师风监督举报渠道和处理反馈结果。对于在师德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表彰,而对于师德失范的教师,及时进行教育和处理。通过考核机制和监督体系的激励约束作用,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全面优化教师激励体系,充分激发教育家精神活力。健全的教师激励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满意度,还能有效激发教育家的精神活力,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在职称评审中,既要考察教师的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还要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的职称评审机制,保持职称评审制度的先进性和适应性。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和职责要求,制定科学、合理且具备可量化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成效、科研贡献以及学生培养等多个方面。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此为教师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适应新时代对教育人才的要求。除此之外,根据教师的不同贡献和表现,设立多样化的奖励项目,增加奖励的物质和精神价值,提高奖励的含金量和吸引力,让获奖教师感受到荣誉和尊重,并且通过媒体宣传、学术交流、展览展示等多渠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教学经验,让他们的教学智慧和优秀品质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和动力,激励更多教师追求卓越。同时,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建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成长平台。

积极推动教育实践创新,践行贯彻教育家精神理念。教育创新实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创造性思维和前瞻视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建立开放、共享、包容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勇于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提升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水平,探索教育创新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智慧教室、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推广混合式学习模式等措施,来加速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智能推荐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模式,智能地为他们推荐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路径,通过实时监测和评估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为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将产业界的先进理念、技术成果和实际需求融入培养过程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让教育家精神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朱芸莹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编辑:冯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