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活态传承在于“可对话性”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4-11-04 09:28

近日,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山东曲阜举办,其主题为“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中外嘉宾认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研究阐释、活态传承,要把握数字化发展时代机遇,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田。“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孔子文化活态传承在于“可对话性”,只有“可对话性”才能实现对话孔子、互鉴文明的目的。在此次国际孔子文化节上,开展了多项“对话性”活动。如:“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 世代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等等。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文化的“可对话性”,使孔子文化的传承呈现一种活态。

“可对话性”是一个交流沟通的概念,包括孔子文化活态传承的总原则。孔子文化只有是“可对话性”的文化,才能实现自身的活态传承。孔子文化的活态传承越来越依赖建立在数字媒体技术上的“可对话性”,从对话角度理解孔子文化的活态传承,意味着关注数字空间中多元的对话主体。孔子文化首先是面向本土的内源性文化,其次是面向世界的外向型文化。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孔子文化要通过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文化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孔子文化活态传承中的“可对话性”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竞争的时代,要实现这种“可对话性”,就需要把握以下路径:

第一,降低活态传承中的价值折损。在价值秩序和表达方式都相对成熟的世界文化中,孔子文化进入世界文化体系会发生价值折损,导致有关孔子文化的文化产品的世界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下降,使得孔子文化原汁原味地活态传承成为一种奢望,甚至会引起误解。为此,有必要通过数字化呈现来进行孔子文化的转译。其中,孔子文化故事的数字化呈现是一种降低孔子文化活态传承中价值折损的一条路径。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凡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故事化叙事。孔子文化故事要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需要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挖掘核心故事范畴,提炼核心叙事模式,实现文化共情,使孔子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连,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同时,好的数字化媒介也很重要。不好的媒介难以操作从而形成价值折损。为此,我们要以清晰的方式来呈现孔子文化故事,增强其透明度。

第二,统一政府机制与数字机制。 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传统制度与数字化革命的矛盾,形成了对传统文化那种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的质疑。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制度创建中,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机制。因此,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基于数字技术搭建孔子文化活态传承的数字化场域,探讨孔子文化的活态传承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但是,数字化平台是一个由多元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结构复杂、行为多样、治理繁杂的网络生态系统。所以,需要统一政府机制和数字机制。政府机制和数字机制的统一,意味着孔子文化活态传承的构架合理、状态平衡。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需要多方协同。一是政府投资建设能够方便他国受众访问的孔子文化数字化平台,包括在线展览、活动信息等。二是政府通过建立数字档案实现对孔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数字化转换。三是政府通过资助和扶持,鼓励文化创作者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孔子文化的创新表达。四是政府建立孔子文化教育平台,向世界普及孔子文化。

第三,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孔子文化要通过“可对话性”进行活态传承,对世界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产生影响,需要充分发挥人的文化主体性,包括他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数字化的孔子文化实践,塑造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文化实践的主体,以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孔子文化的“文化主体性”。为此,要使孔子文化像有源之水一样在世界“流动”起来,永不枯竭。数字技术突破旧有的狭小社会,生产出新的社会关系、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思维方式。数字化时代,孔子文化活态传承中文化秩序的重构,使得文化生产的逻辑发生变化。同时,还要实现数字空间和实体空间的互动,使孔子文化在这两大空间中传播开来。

(作者:程雄飞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