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从破冰突围到时代精神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在党的领导下,改革从困境中破冰突围开启时代新纪元,在立柱架梁中深入推进破茧成蝶,在系统整体设计中全面深化扬帆远航。改革创造的物质成果与铸就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大潮中相互激荡、相互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随着改革继续阔步迈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实践中将会更加丰富,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开辟更加壮丽的前景!
一、改革——困境中破冰突围
改革前,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上,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温饱不足。思想上,“两个凡是”迷雾笼罩,思想混乱挥之不去。整个国家在徘徊中缓慢前行。而此时,以欧美、日本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前沿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新中国成立已经将近30年,中国距离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还很遥远。“中国向何处去”,党和国家如何从危难中重新奋起,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整个社会都希望有新的发展思路、新的举措突破困境。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时代潮流,深入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振聋发聩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①。经过多番努力,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大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伟大的改革开放就此拉开大幕,中国共产党以改革为旗帜开始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破冰突围。
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铺开,粮食产量连年大跃升,短短几年间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大问题,农村生机勃勃。1984年,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城市的面貌为之一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物资短缺成为历史,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社会一片欣欣向荣。改革切切实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真切的实惠,全社会对改革的未来充满期待。
二、改革——立柱架梁中深入推进
破冰突围时,主要考虑的是走出困境、过好一点的日子。破冰突围成功后,局面改善了,党和人民更有信心推进现代化建设。但是改革本身极具风险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改革必须全面考量、整体布局,要先立稳柱子架起梁,夯好基垒好台,强本固元后才能稳步深入推进。
(一)明方向,定标准。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严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自毁长城,导致苏联分崩离析。中国的改革方向明确,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②,这是中国改革的政治原则,为改革指明了航道,保证改革不迷航、不倒退。同时,改革的路上荆棘丛生,必须有清晰的是非评判标准,才能对改革实践作出准确的评价,才能及时矫正偏差、不走弯路,改革才能在持续的自我调适中稳步走向深入。邓小平及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原则,作为评判改革是非成败得失的标准,推动改革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前行,保证了改革不摇摆、不折腾。
(二)定路线,立战略。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构建了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三者互为支点的三角稳定架构,阐明了改革的中心内容、政治原则和推进路径,三者融为一体同向而行,支撑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基本路线是中国改革的战略规划图。历史证明,这条路线是中国人民的生命线和幸福线,必须长期坚持。党的十三大同时对改革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擘画,这是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年的雄伟构想,为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党的十五大又接续对“三步走”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细化,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后,党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改革的目标更具时代性、更契合社会需要。
(三)集经验,建理论。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理论可以遵循,中国通过改革把理论与实践融通起来。一方面,改革实践是理论之源。不断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升华成适己性最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另一方面,理论是改革实践的遵循。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实践,持续推进改革深入发展。改革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促,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有效衔接,保证了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系统整体设计中全面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③,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力度的党政军群一体化改革方案,并平稳达成改革目标。二十届三中全会接力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中国改革40多年,史无前例、波澜壮阔,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带来了极为丰厚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并大踏步奔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四、改革——凝结为时代精神
改革的实质是创新,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④,二者共生一体。40多年雄奇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创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创新在深刻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激活了深蕴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变革开放基因,铸就了伟大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凝结在时代精神中最深沉的内核,并在追赶现代化宏伟目标中不断转化成物质成果。
党不断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同时改革也以实践深刻教育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都是复杂的新问题,决不能再用老思维、老套路、老方法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式去迎接挑战;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既独立自主又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用改革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信条,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推进改革的价值准则,守正创新成为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品格。
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等各方面,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生活状态方面。改革前中国人民温饱不足,现在生活富足安康。改革前安土重迁,现在中国人志在四方,甚至跨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去闯荡,收获阅历、积累财富,用奋斗闯出一片新天地。
思维方式方面。改革前中国社会推崇“不敢为天下先”,依传统,重习惯,惯于到老祖宗那里搬兵,用老办法解决问题。现在中国人面对挑战,不再习惯于常规方式、传统方法,而是推崇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注重创造性解决问题。
精神风貌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从近代沉沦中走向自信自强,但是容易急躁冒进、激进盲动。现在中国人民乐观自信而又平和理性,敢闯敢试而又遵规守法,开放包容而又和平进取,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勤俭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对自己、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⑤。在党的领导下,改革从困境中破冰突围开启时代新纪元,在立柱架梁中深入推进破茧成蝶,在系统整体设计中全面深化扬帆远航。改革创造的物质成果与铸就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大潮中相互激荡、相互成就。
改革是“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岁月磨洗,体认愈切。现在,改革已经是中国社会的常态,改革已经成为党治国理政高扬的一面旗帜,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随着改革继续阔步迈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实践中将会更加丰富,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开辟更加壮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50页。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64-165页。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2日,第 01 版。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 02 版。
[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 02 版。
(作者:梁崇,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