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毕业生作为青年储备人才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情况导向意义很大。但当前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给这一群体就业带来巨大挑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虽有短暂波动,但是自2023年12月发布以来,已经连续多个月维持高位。尤其是随着毕业季到来,2024年7月份这一数据为17.1%,8月份为18.8%,达到该数据发布以来的最高点。国际经验表明,青年失业率是要高于平均失业率的,一般是2—3倍属于合理范围,目前我国这一数据已经明显偏高。
一、当前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校毕业生总量规模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近些年,严峻的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巨大,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新的变化
1.供给多方叠加、总量短期大增。2023年河南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到87万人,促就业稳就业工作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此外,受疫情以来国际关系变化影响,目前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相对以往不再火热,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留学人员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包括日本先后对中国留学生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此外,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我国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以往的出国潮逐渐转化成海归潮,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呈现明显增长。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2022 年疫情期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群体明显增加,是疫情前的 1.4 倍左右。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如果加上往届累积的尚未就业毕业生,目前河南每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超过100万人,安置就业难度大。
2.更加求“稳”。这几年特殊时期,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市场波动很大,体制内就业优势相对就体现出来了,所以考公考编人数明显增多。调查显示,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原因中,分学历层次看,研究生、本科生因准备参加公招考试而不就业的占比分别是29.78%、23.18%,毕业生对机关事业单位较大的就业需求与有限的招录量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国考共有近26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同比增长25%,总体竞争比约为70:1。此外,政策性岗位也成为就业重要选择。2023年河南“三支一扶”招考平均每个岗位的报名与招录的竞争比达到40:1,本科生以上学历报考人员的比例超80%。
3.“缓就业慢就业”现象突出。随着就业门槛的攀升、大学生就业期望和择业观的变化,近些年高校毕业生选择不就业缓就业慢就业的比例明显增大。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应届未就业毕业生中有超过50%的表示“在准备国内升学考试”,而且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有超过30%的人表示“一次考不中,会考第二次”。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河南约为40万人,此外,河南当年专升本报考人数大约23.8万。对此,根据这一数据,除去部分在职报考人员,考研、专升本分别按30%、40%录取率估算,河南全省每年大约有30万高校毕业生存在阶段性就业延缓,这些人很大部分会再次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加剧了就业市场阶段性供需失衡,出现供需高峰错位,加大市场结构性矛盾。
4.突发不利事件影响较大。近几年,除了疫情疤痕效应影响持续外,还有一些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利的突发事件,如教培改革、大厂辞退事件值得关注。一是“双减”政策落地,教培行业面临转型。教培行业就业中,高校毕业生集中度较高。“双减”政策的落地,意味着全国70万教培机构及1000万从业人员面临着行业转型。二是大厂失灵显现。曾经像京东、阿里、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大厂是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然而近几年似乎大厂失灵了,大厂裁员、各种不稳定成为热点,陆续发生了应届大学生刚入职没多久就被裁的事件。另外,包括地产调控及行业低迷,其实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也很大。
二、当前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社会总体就业难题长期持续。就业总量压力未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数和新成长劳动力仍处在相对高位,就业总量压力仍然严峻。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或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而劳动力供给质量提升却相对滞后,供需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外部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会加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阶段性需求不畅、供需错位、调整转换加快等,进一步加剧总量压力、激化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经济增长就业创造效应阶段性减弱。随着创新发展和新技术引领性日益增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逐步提升,要素结构会逐渐优化,生产要素的相对密度会发生变化,劳动力要素投入会逐渐减少。第一产业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种养规模化导致“就业挤出”持续;第二产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就业替代”效应日益显现;在“互联网+”模式加持下,传统服务业用工形式发生改变,在线、智能化服务业日益活跃,就业替代和挤出同步发生。
(三)就业政策保障强化与效用弱化并存。经济发展困难阶段,为稳定整体就业局势,政府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对冲风险,就业政策的保障会出现阶段性强化。但外部形势的复杂多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的影响更加不好判断,政策扩展和调整难度加大,政策覆盖扩大和岗位挖潜更加不易,政策边际效用逐渐弱化。这是很多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的共性问题,需要不断提升政策精准度。
(四)职业变更更加频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技术和知识更新加快,职业变更和职业转换更加频繁。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未来工作模型预测,到2030年,多达2.2亿中国劳动者(占全部劳动力队伍的30%)可能因生产方式或数字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世界银行发布的相关研究指出,在未来,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变更或转换。
三、对策建议
(一)始终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持续抓好政策兑现。强化政策协同,进一步扩大直补快办范围,深入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高校示范创建,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合理区间。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督查范围,夯实地方属地责任和部门工作责任。常态化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和常态化调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和扶持。
(二)持续拓展就业岗位。高频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拓展就业岗位。支持引导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加就业准备活动,加大推进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力度,支持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见习岗位,带动提升见习水平、提高见习质量。全面落实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为毕业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三)做好困难毕业生兜底帮扶。对困难毕业生优先提供就业服务,优先推荐工作岗位,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同等条件下鼓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确保困难毕业生应就业尽就业,零就业家庭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动态清零。深入开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示范点创建,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确保困难高校毕业生“应就业尽就业”。
(四)持续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将有培训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深入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示范高校(院系)创建,推动高校完善就业育人机制。加强离校前后未就业毕业生指导服务,深化精准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五)做好就业形势研判。及时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完善就业形势监测预警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失业风险。密切关注就业关键指标和形势变化,用好大数据比对,加强用工监测,完善稳就业防风险应急预案,及早做好政策储备。
(作者:李红见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