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必须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做出了鲜明的阐释,即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根本宗旨方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执政为民的执政本色,始终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与唯物史观根本要求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为此,我们只有深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和丰富内涵,准确理解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深刻内涵,才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上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正确、行稳致远。
二、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深刻表达。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并把此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体现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既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所谓改革为了人民,既包括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自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改革的中心位置,又包括深化改革必须站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紧紧围绕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这个出发点和立足点,作为制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
坚持改革为了人民,就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人民生活,把人民现实生活需要以及追求美好生活诉求作为制定改革方案,推行改革措施和不断深化改革的原动力,一方面破解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固有的为人民群众所诟病的矛盾和问题,找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路径和方法措施,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新时代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找出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科学方法,把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坚决避免和杜绝改革中脱离群众实际的假招式和罔顾群众利益的乱作为。同时也要力戒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及特权意识,杜绝改革中的躺平主义和不作为,甚至把改革视为对群众的恩赐和特惠,造成改革的阻滞和空转。
三、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作为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如果改革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下去。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把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需求什么,作为不断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可以说,把群众史观落到实处,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和客观必然。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及唯物史观三者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当下人民群众呼声最高的是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就决定了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因此,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就必须从收入到就业、从社会保障到公共服务、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到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以回应人民群众所呼所盼。这就不难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何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吁和期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则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
四、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是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根本性保障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这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和理论依据。邓小平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革论,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提出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不是要否定这个制度,而是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要改掉的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环节,而非要西方化和资本主义化。他接着提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改革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样就把社会主义改革置于推进生产力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之上,置于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之上,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提高“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的基本公式,把改革的目的、内容与人民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民既是改革的参与者、依靠者,又是改革的生力军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改革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改革人民中心论,他深刻地指出:“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不但赋予了群众史观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同时又为在新的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了新的阐释。
五、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指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原则与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更不是为了把改革成果当作某些人随心所欲支配的私利,而是为了惠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他们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迸发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之力。可以说,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时代阐释。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改革发展成果、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必然要求。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核心点在于这里的“成果”必须是全部成果,既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也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譬如政治上继续推进全过程民主,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渠道,推进多元治理的和谐统一;经济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这里的“共享”必须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共同享有,不设置制度上显性和隐性的藩篱,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教育公平共享、社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平等共享等等。
(作者:杨静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楠欣,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申久燕